郑刚教授解读冠脉钙化最新诊疗进展
郑刚教授解读冠脉钙化最新诊疗进展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的郑刚教授近期发布了关于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最新研究成果。他指出,随着血管钙化相关并发症的增多,冠状动脉钙化(CAC)的患病率也显著上升。郑刚教授强调,血管内成像技术在诊断和治疗钙化性冠状动脉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并降低术后风险。此外,他还介绍了多种新型辅助设备的应用,如专用球囊、动脉粥样硬化切除装置和血管内碎石术(IVL),这些设备有望进一步改善钙化病变的治疗效果。郑刚教授的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血管内成像技术:精准诊断的利器
血管内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诊断工具,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内部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评估冠脉钙化的程度和位置。这种技术主要包括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两种。
血管内超声通过在导管末端安装微型超声探头,利用超声波反射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壁的结构和钙化斑块的分布。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则使用近红外光进行扫描,能够提供更精细的图像,有助于识别薄纤维帽斑块和微血管结构。
创新治疗设备:突破传统局限
对于严重的冠脉钙化病变,传统的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往往效果不佳,容易导致血管损伤或支架脱落。近年来,一些新型治疗设备的出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
专用球囊
专用球囊是针对钙化病变设计的特殊球囊导管,具有更高的硬度和更好的通过性。它们能够在较低的压力下扩张,减少对血管的损伤。然而,对于重度钙化病变,专用球囊的效果仍然有限。
动脉粥样硬化切除装置
动脉粥样硬化切除装置通过高速旋转的切割头,直接切除血管内的钙化斑块。这种装置适用于表浅的钙化病变,但对于深层钙化效果不佳,且操作复杂,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
血管内碎石术(IVL)
血管内碎石术是目前最前沿的治疗技术之一。它借鉴了泌尿外科的碎石理念,将声波能量应用于血管内钙化斑块的破碎。具体来说,IVL系统通过球囊导管传递低强度、非聚焦的冲击波,这些冲击波能够安全地破碎钙化斑块,而不损伤血管内膜。
临床应用案例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近期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难度的冠脉钙化治疗手术。患者是一位91岁的高龄老人,患有严重的三支血管病变和重度钙化。医院多学科团队决定采用旋磨技术结合震波球囊治疗。手术中,医生首先使用旋磨技术在血管内磨出一条通道,然后用冲击波球囊震碎钙化斑块。术后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显示,钙化部位松解效果明显,血流恢复通畅。
展望未来
郑刚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血管内成像技术和新型治疗设备在冠脉钙化治疗中的巨大潜力,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未来冠脉钙化病变的治疗将更加安全有效,患者的预后也将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