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读李商隐《九日》,感受古人深情
重阳节读李商隐《九日》,感受古人深情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李商隐的这首《九日》诗,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霜天白菊、把酒言欢的时光。
李商隐,这位晚唐杰出的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邃的诗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与令狐楚、令狐绹这对师生关系,更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李商隐与令狐楚的师生情谊,是晚唐诗坛上一段佳话。令狐楚,这位晚唐名臣,对李商隐的才华极为赏识,不仅将他收为幕僚,还安排他与自己的儿子令狐绹一同学习。在令狐楚的提携下,李商隐的才华得以施展,诗名渐显。然而,令狐楚的去世,不仅让李商隐失去了恩师,也让他的仕途蒙上了一层阴影。
令狐绹,作为令狐楚的儿子,本应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提携李商隐。然而,由于当时朝中牛李党争的复杂局势,令狐绹未能如其父一般赏识李商隐。李商隐在《九日》诗中写道:“十年泉下无人问,九日樽前有所思。”这不仅是对恩师令狐楚的深切怀念,也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重阳节,这个寓意深远的传统节日,与李商隐的《九日》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都与诗中的意象相呼应。登高望远,象征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赏菊、饮菊花酒,则寄托着人们对长寿的美好祝愿。这些习俗,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
李商隐的《九日》诗,不仅是一首怀念恩师的佳作,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诗歌艺术。李商隐的诗歌,以象征、隐喻等手法见长,语言优美,词句精炼。在这首诗中,他用“霜天白菊”象征着对恩师的怀念,用“十年泉下”表达了岁月的无情,用“九日樽前”寄托着对往昔的追忆。这些意象,无不透露出李商隐内心的复杂情感。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诗的尾联,以淡淡的哀愁收尾。李商隐用“施行车马”形容令狐绹的显赫地位,而“东阁无因再得窥”则暗示着自己再也无法得到恩师的提携。这种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感慨,正是李商隐诗歌的魅力所在。
在这个重阳节,让我们重温李商隐的《九日》诗,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深情。这首诗,不仅是对恩师的怀念,也是对友情、亲情的珍视,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它提醒着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和关爱的人,不要忘记那些值得我们珍惜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