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769课:细说“冓”字,是“相遇”还是“架木材”
《说文解字》第769课:细说“冓”字,是“相遇”还是“架木材”
《说文解字》第769课:细说“冓”字,是“相遇”还是“架木材”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一个字,即“冓”部的部首汉字“冓”。通常来说,《说文解字》的部首汉字都是重要构字部件,这样的构字部件,理解一个,就可以理解一批汉字。因此,对部首汉字要格外重视。
冓的读音
冓。读音有二:
(一)gòu。《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冓,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象形字。许慎认为冓的本义是架积木材。
(架积木材成房屋)
但这个解说有问题。
来看一下冓的字形演变:
(冓的字形演变)
这个字形演变图出自《字源》,“冓”字词条的编者齐航福先生在选取甲骨文字形时省去了重要字形,我增补上来,即图中的“a、b”两种甲骨文字形。
其中,“a”字形是非常清楚明白的两条鱼相向而游的象形描绘。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疑象二鱼相遇之形。为遘遇之本字,从辵作遘者,其繁文也。”这里说的“从辵作遘者”,即我图中所选“b”字形。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也认同这一点:“象两鱼相遇之形,以会遘遇之意,或增‘止’‘彳’‘辵’等为形符,以明与行义有关。《说文》:‘冓,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不确。”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内页)
显然,甲骨文的“冓”是两条鱼在水中相遇,联合会意“遇、相遇”的意义,即冓的本义。冓,即后来的遘。
(两鱼遘遇)
许慎手中掌握资料应当没有甲骨文,所以他把冓释为“交积木材”,并为后世文字学家跟随。认为是“構”的本字。
比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高注《淮南》曰:‘構,架也,木材相乘架也。’按:结冓当作此。今字構行而冓废矣。”王筠《说文句读》:“案:構者,冓之累增字。”他们都认为“冓”是“構”的本字,后来累加了“木”部成“構”。
但这些文字学家的解说无法解释甲骨文字形,因为甲骨文用例中均无“構造”之“構”。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是“冓”为“構”本字的应用实例。理由是毛传说:“中冓,内冓也。”胡承珙《毛诗后笺》也解说:“传云‘内冓’,犹言‘内室’。《汉书·文三王传》谷永上书曰:‘是故帝王之意,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以‘中冓’与‘闺门’对举,亦是指内室而言……《玉篇·宀部》引《诗》作‘(上宀下冓)’。从宀者,亦取交覆深屋之交。其以‘中冓’为‘中夜’,则用鲁、韩诗说。”这里,附会的仍然是《说文解字》之说。
(墙有茨)
其实,这里的“冓”,指的还是“相遇”,或者是“交媾”,“中冓”即所谓的室内幽会(闺门淫乱),因此以“墙有茨”作比,因为“茨”是蒺藜,含讽刺之意,并说“不可道也”“言之丑也。”说出去太丑了。这段诗如果意译,应当是: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扫不掉。你们幽会的事儿,实在没法说出口。如果真要说出来,那话可就太难听啦。
这里的“冓”,仍然是“相会、相遇、遇”的意义,是“冓”的本义,也是“媾”的由来。
依《甲骨文字典》所记,“冓”在甲骨文中还用作:1、祭名;2、人名;3、方国名。这些意义均与“構”无关。也就是说与许慎所解“交积材也”无关。
(二)gōu。这个读音出自《广韵》。用法有二:
(1)同“溝”。古代数词。《广韵·侯韵》:“冓,数名,十秭曰冓。”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古算经壤生冓,冓生涧,用以纪数,古觚算亦取横直交加之象,后人以‘溝’为之。”按:《五经算术》卷上:“黄帝为法,数有十等……谓亿、兆、京、垓、秭、壤、溝、涧、正、载也。”字作“溝”。
(2)邯冓。汉邑名。《集韵·侯韵》:“冓,邑名。汉有邯冓侯。”
冓的小篆写法如图:
(冓的小篆写法)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