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联手攻克胃癌难题,国产新药展现治疗新希望
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联手攻克胃癌难题,国产新药展现治疗新希望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每年造成约66万例死亡。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2022年新增胃癌病例超过35.9万例,死亡约26万人。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中国科研团队在胃癌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近期,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别发布了关于胃癌晚期治疗的重要研究成果,为胃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复旦大学:靶向SOX13克服胃癌治疗耐药性
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通过靶向SOX13可以克服铁死亡介导的胃癌抗癌治疗耐药。这一发现为胃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研究显示,靶向SOX13的治疗方案在胃癌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中均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中山大学:替雷利珠单抗和呋喹替尼展现显著疗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报告了RATIONALE-305研究结果,该研究评估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的效果。这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Ⅲ期临床研究共纳入997例受试者,随机分为研究组(替雷利珠单抗+化疗,501例)和对照组(安慰剂+化疗,496例)。研究结果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改善,刷新了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纪录。在意向治疗人群中,研究组总生存期为15.0个月,对照组为12.9个月;在PD-L1阳性人群中,研究组中位生存期从12.6个月提升至17.2个月。
此外,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在二线治疗晚期胃癌中也展现出显著疗效。虽然由于总生存期(OS)结果未达统计学意义,该适应症上市申请被撤回,但研究数据显示,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在多个具有临床意义的终点带来了明确的获益。研究的双主要终点之一无进展生存期(PFS)取得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改善,接受联合疗法的患者中位PFS为5.6个月,而接受紫杉醇单药疗法的患者中位PFS为2.7个月。这一结果表明,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有潜力成为特定胃癌患者的二线治疗选择。
国产新药的突破与贡献
这些研究不仅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体现了中国在胃癌治疗领域的科研实力。替雷利珠单抗和呋喹替尼都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它们的成功研发和临床应用,不仅为国内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也为全球胃癌治疗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些研究成果有望推动中国自主研发的肿瘤免疫药物进入国际市场,造福全球晚期胃癌患者。
展望未来
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研究成果为胃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应用的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胃癌的治疗效果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显著改善。这些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胃癌治疗领域的科研实力,也为全球胃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