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亩增收2500元,河南沈丘推广丹参种植助农致富
每亩增收2500元,河南沈丘推广丹参种植助农致富
金秋时节,走进河南省沈丘县冯营镇李广楼村,一片片丹参地里,紫红相间的花朵随风摇曳,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田间管理。近年来,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通过大力发展丹参种植,不仅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还为村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丹参:小药材里的大商机
丹参,又名赤参、紫丹参、红根等,是一种常用中药材。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丹参具有降低血压、活血散淤、消炎止痛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肝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此外,丹参还被用于开发保健品、化妆品等,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与其他农作物相比,丹参种植具有明显优势。它不仅管理简单,而且经济价值高、见效快。成熟后的丹参可制成丹参精油、丹参花酒、丹参叶茶、丹参胶囊等多种产品,市场价格相对稳定。据调查,丹参干货的统货价格在每公斤18元至23元之间,鲜货价格则在每公斤4.5元至5元之间。
李广楼村的“丹参革命”
李广楼村位于沈丘县东南部,过去主要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率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村两委班子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决定将丹参种植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我们村从2020年开始试种丹参,最初只有几十亩。看到效益不错,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加入进来。”李广楼村党支部书记李春风介绍说。如今,李广楼村的丹参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50余亩,同时,村里还种植了白芷等其他中药材,形成了多元化的种植格局。
丹参种植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还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村民王大娘告诉记者:“以前农闲时没事干,现在好了,在丹参地里除草、采收,一天能挣六七十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
乡村振兴的“良方”
丹参种植的成功实践,为李广楼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丹参干货亩产量一般在400至600斤之间,高产可达3000斤。以平均亩产500斤(约250公斤)计算,按山东地区统货价格18元/公斤计,每亩纯收入可达2500元以上。对于一个拥有150余亩丹参种植面积的村庄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丹参种植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过去,许多村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如今,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既增加了收入,又照顾了家庭。同时,丹参种植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运输、包装、加工等,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未来可期:党建引领特色产业
“小小中药材,既是治病救人的良药,也是促进增收致富的‘良方’。”冯营镇镇长王巍表示。下一步,冯营镇将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目前,沈丘县已将中药材种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措施,推动中药材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据统计,2024年,沈丘县计划投入19295万元用于乡村振兴,其中,农村产业发展类项目计划投资12947.52万元,涉及13个项目、33个子项目。
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沈丘县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正如一位村民所说:“以前我们是‘靠天吃饭’,现在是‘靠药致富’。这小小的丹参,真正成了我们村的‘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