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山西话·山西历史名人故里丨北宋名臣司马光,出走半生荣归故里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58:4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山西话·山西历史名人故里丨北宋名臣司马光,出走半生荣归故里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先后任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等职。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坚决辞去枢密副使的任命,隐居洛阳十五年,专心编撰《资治通鉴》。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听政,司马光回朝任职,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在公元1086年,半生浮沉身心俱疲的一代名相司马光怅然病卒,谥温国公,葬于故土夏县鸣条冈上。

司马光秉性刚正,直言敢谏。苏轼曾用“司马牛”来戏称司马光刚直不阿的性格。宋神宗曾感慨地说:“像司马光这样的人,如果常在我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错误了。”

司马光从出生起,就随父亲司马池不断地转官于各地居住;到司马光做官后,同样是各地为官。对于故乡夏县,他只是在为父母守丧的四年里居住过,其他时间只是祭祖、为父母扫墓、探亲时才会回来。他的哥哥司马旦及家属一直住在夏县,后来过继给司马光的司马康也是在夏县出生的。

出夏县城往北15公里,便是司马光墓。司马光墓,其实是祠堂、墓地、余庆禅寺的组合。茔地位于右翼,禅院位于左翼,碑楼在最前方。

耸立在广场前的碑楼高大巍峨,底部四周砖墙围护,上是木制重阁。碑楼内有“司马温国公神道碑”一通,碑身厚硕高大。碑额是宋哲宗御篆的“忠清粹德之碑”,碑文是大文学家苏轼所撰并书,碑身镌刻的2000多字舒畅流丽,详述了司马光的一生及家世,与螭首、龟趺相加高达9米,堪称“华夏巨碑”。

穿过宫殿式三重檐琉璃屋顶的司马温公祠门,来到著名的杏花碑亭。在杏花碑亭的东侧是余庆禅寺,是为保护司马光墓而特意营造的一座寺院,大殿内供金妆大佛坐像3尊,高达3米有余。佛寺往东是新建的涑水书院。书院内新打造的4个展馆,更是充满浓浓的文化味道。

通过展馆,世人可知,司马光不仅是一位勇士,更是一位敏者。“哐啷”一声水缸响,救出落水小孩童,中华从此有了见义勇为的好榜样。他是一位廉者,更是一位智者。性不喜华靡,以俭素为美,历涉四朝,却家徒四壁,只有薄田三顷。他为中国史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司马光逝去已有近千年。千年来,《资治通鉴》印行了无数个版本。他的政治理念通过《资治通鉴》延续至今;他的高风亮节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