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筛查方案,肿瘤早筛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41:2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筛查方案,肿瘤早筛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和《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指出,近年来,我国食管癌和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这一数据再次凸显了肿瘤早筛的重要意义。

常见肿瘤标志物及其应用场景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甲胎蛋白(AFP)等。这些标志物在不同类型癌症的筛查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癌胚抗原(CEA):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辅助诊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移植与免疫治疗病区副主任刘卫平表示,CEA在多种癌症的早期筛查中具有重要价值。

  • 糖类抗原125(CA125):主要用于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此外,CA125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监测中也显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

  • 甲胎蛋白(AFP):是原发性肝癌筛查的重要指标,阳性率可达70%。AFP的检测对于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血液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也是肿瘤筛查的重要手段。低剂量CT扫描是肺癌早筛的有效工具,能够捕捉到肺部微小的异常变化。对于消化道肿瘤,胃肠镜检查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筛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消化道黏膜的微小病变。

专家建议:不同人群的筛查策略

专家建议,不同年龄段和高危人群应采取不同的筛查策略。以60岁及以上人群为例,《2024版60岁及以上体检人群健康报告》显示,该年龄段的癌症检出率为2.91‰,其中肺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甲状腺癌、乳腺癌等。专家建议60岁及以上人群应将胸部CT、消化内镜检查等项目纳入体检套餐。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射科主任张贺诚指出,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手段日趋精准。从早期的X光检查到现在的PET-CT,肿瘤的早期筛查能力大幅提升。同时,高通量测序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使得肿瘤血液标志物的检测更加精细化、多元化。

最新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指出,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肿瘤演进过程中的关键分子功能可视化,旨在形成对恶性肿瘤本质的新认识。这一研究方向将为未来的肿瘤筛查和诊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近年来,我国在肿瘤早筛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马骏团队创立的鼻咽癌精准防治策略,使部分筛查人群早诊率从20.6%提高到79.0%,5年生存率从64.5%提高到95.7%。这些成果为提高我国肿瘤防治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尽管我国在肿瘤筛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公众对癌症早筛的认知度仍然较低。专家呼吁,提升癌症早诊早筛认知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科普宣传,推动癌症早筛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