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月既望”看苏轼:贬谪中的浪漫与超然
从“七月既望”看苏轼:贬谪中的浪漫与超然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而羽化而登仙。
这是苏轼《赤壁赋》中的开篇名句,描绘了他在壬戌年秋天,农历七月十六日夜,与友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情景。在这个美好的秋夜里,苏轼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七月既望:一个充满诗意的时间点
“七月既望”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文化意义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一直是诗歌和文学的重要主题,尤其是在农历的十五日和十六日,因为这两天月亮最圆,象征团圆和美好。
在《后赤壁赋图》中,画家乔仲常巧妙地将“人影在地”的细节描绘出来,不仅再现了苏轼赋文中的场景,也暗示了“七月既望”这个时间点的重要性。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无疑为整篇文章营造了一种朦胧而浪漫的意境。
苏轼的创作背景:从苦闷到释然
苏轼创作《赤壁赋》的背景,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黄州地处长江中游,与赤壁古战场相距不远,苏轼借此地怀古,抒发了壮志难酬、人生苦短的感慨。
在谪居黄州的4年多时光里,苏轼完成了从苦闷到释然直至旷达超然的转变。他笔下的月,既有对亲人的牵挂与思念,也有对自然的融入和审美,更有上升为对生命意义的审视与觉悟。
《赤壁赋》中的浪漫情怀
《赤壁赋》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开篇,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苏轼与友人泛舟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他们举杯共饮,吟诵着赞美明月的诗歌,歌唱着优美动听的曲子。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江面上,白露横布,水天相接。仿佛乘着一片苇叶,漂浮在无边无际的茫茫水面上。逍遥自在,如同驾驭着清风,不知身在何处;飘飘然,如同摆脱尘世,独自独立,羽化登仙。
“七月既望”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无疑为整篇文章营造了一种朦胧而浪漫的意境。在这个美好的秋夜里,苏轼与友人泛舟赤壁,欣赏着月光下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壮阔与宁静。这种浪漫情怀,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上,更体现在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中。
跨越千年的浪漫情怀
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七月既望”所表达的浪漫情怀,跨越了千年,依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灵。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已经忘记了如何欣赏自然美景,如何感受内心的宁静。苏轼的《赤壁赋》提醒我们,生活不仅仅是忙碌和奔波,更需要有诗意和远方。
“七月既望”不仅是一个时间点,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苏轼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世界,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