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尔比诺到皮恩扎:15世纪意大利城市规划革命
从乌尔比诺到皮恩扎:15世纪意大利城市规划革命
15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新型的城市样式,从中世纪的有机生长过渡到人为规划,注重对称、规则的结构布局和开辟新城空间,并且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种转型体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变迁,它不仅受到规划思想革新的推动,也是这时期意大利特定政治环境的产物。
15 世纪中后期,意大利出现了“理想城市”的规划思想,这一思想上承希腊罗马时期,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乃至欧洲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欧洲城市样式的发展影响深远。这种新型的城市形态与中世纪城市自然发展而成的传统不同,中世纪城市的布局往往不规则,或崎岖不平,或高低错落,一般依靠城堡而形成。12、13 世纪时也出现了以市政厅为中心的布局,而 15 世纪的意大利城市显得更加规则有序,并且会在中世纪老城外围拓展出新城区,城市的布局和建筑都呈现出壮观、气派的风格。不管是米兰、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大城市,还是费拉拉、乌尔比诺、曼托瓦等小城市,都体现了这一变化和趋势。
如何理解这一现象?以往主要是城市规划史学者、艺术史学者有一些讨论,将其放在城市演进历程或文艺复兴思想史的框架中;历史学者也做了介绍,但缺乏对其原因和背景的深入分析。早期的阐释主要采用 19 世纪学者布克哈特的观点,即个人主义的迸发和对古典的复兴。对商人和自治城市的强调则要追溯至 20 世纪初的亨利·皮朗和马克斯·韦伯,其观点也成为我们理解中世纪城市的主要依据。20 世纪中叶,汉斯·巴龙提出了“公民人文主义”的概念,以布鲁尼为案例,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的公民集体意识有极大增强。这一观点开启了延续至今的新共和主义路径。到 20 世纪末,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城市、地理和空间给予新的解读,尤其是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理论持续不断地对人文学科产生冲击,也有不少学者从语境出发,注重将城市置于时代背景中进行解读。一般而言,到 20 世纪后期,城市史研究颇为重视政治和社会层面,注重建筑景观背后的政治权力等要素,挖掘城市变迁背后的社会因素,借助“赞助人”的视角,通过艺术社会史的方法深入研究,关注城市景观和空间。城市的变化事实上体现了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的整体变迁,从空间改造的特点可以看出中世纪盛期的自治城市向近代国家过渡的趋势。在布克哈特看来,这些城市国家的特征是政治权力集中、城市自治传统受限、首府城市的宫廷蓬勃发展起来,还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官僚体制,可以被称作“文艺复兴时代的现代国家”。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对该时期国家发展程度不应估计过高,如菲利普·琼斯(Philip Jones)称这种国家形态为“城市国家”,他认为该时期的城市国家还保留了大量中世纪传统,即领主权力的延续。乔尔吉·基多里尼(Giorgio Chittolini)则称之为“领地国家”,认为该时期领地国家的君主对其领地并不持有绝对权力,而是通过协商与合作进行统治,是中世纪领地传统与现代国家形态的混合产物。但是,从空间来看,这时期确实出现了新的城市类型,新式城市形态被打造出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结构性的变化。
总之,相对于“经典的”中世纪城市模式,即 12 世纪前后自治城市时期的城市形态变革,15 世纪的意大利城市空间经历的变革不遑多让。意大利中世纪城市的家族经过厮杀和重组后,整合为大家族,在城市中占据主导地位,有的构成马基雅维利所说的“君主”(Prince)。他们控制城市内部政治和周边地区、操纵其他家族势力和商人力量、赞助文化生产并推动阶层区隔,这些体现在他们努力打造的新型城市空间。这一趋势体现了新式的现代城市的形态,为欧洲城市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这时期意大利的城市建设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世界城市史上也有很深远的意义。
将这一问题置于时代背景和区域框架中,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城市形态的变化,与这时期意大利城市政治权力集中、新型精英的出现、海外贸易和交往,以及地中海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影响息息相关。
新型城市结构和景观的产生
1436年,布鲁内莱斯基为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建成了穹顶,1444年,柯西莫·美第奇在佛罗伦萨开创了独幢宅邸的潮流,这些建筑的创新被视作文艺复兴开启的标志。从 15 世纪中叶起,意大利的城市也出现了新的空间形态和结构特征,中世纪有机生长的城市类型开始向人为规划的城市过渡,城市中心的广场变得备受瞩目,特定比例和透视法使人们的视角容易聚焦到广场的中心,旁边的建筑两相对称,这样的公共空间成为该时期最醒目的城市景观。
首先,广场和宫殿成为城市的焦点,且城堡向宫殿的功能转型。
阿拉贡的阿尔方索于 1443 年征服那不勒斯后改造新堡,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于1450年篡位成为米兰公爵后改造米兰城堡(Castello di Porta Giova),这两位都加强了防御性城墙和城堡的修建,并且将城堡转变成居住性宫殿,开启了新的建筑功能和城市景观。同时期,教皇尼科洛五世从 1453 年起大力改造梵蒂冈宫,费德里科·蒙特费特罗在乌尔比诺建造公爵宫,西吉斯蒙德·马拉泰斯塔在里米尼建造西吉斯蒙德城堡。城市中这些类似城堡的宫殿不完全出自军事考虑,也体现了家族的荣誉和身份。
米兰城堡(Castello di Porta Giova)
乌尔比诺尤其体现了“理想城市”的特征。乌尔比诺屹立在从意大利东北部通往罗马、横穿亚平宁山脉的弗拉米尼古道上,15 世纪初还是一座山丘上的中世纪小城,由领主建造城堡控制这块战略要地。城市结构延续了古罗马时代的矩形网格状,东西和南北两条大道相交于今公爵府前面的广场。1444 年,费德里科·蒙特费特罗(1422—1482)任乌尔比诺公爵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将西城墙内侧的中世纪城堡改造成公爵宫。这样一来,乌尔比诺的中世纪城市结构被改变,原来位于边缘的城堡成为城市的中心,经过改造后形成了双立面,老的一面朝向西面的谷地,新的一面朝向东边的城市中心。西立面是一座高大的拱门,两座塔楼之间夹着四层高的拱门状凉廊。东立面是费德里科改造的重点,他在这个立面前辟出一块广场。公爵府的新立面朝向市政厅和大教堂,其前面的矩形小广场同市政广场相连,形成相互垂直的 L 形广场,将公爵的城堡与城市中心连在一起。这样,原来位于城市边缘的中世纪城堡就被改造成面向城市的宫殿,改变了这座高耸的防御性城堡的性质,公爵将其纳入城市结构中,并打造成城市的新中心。公爵打造的广场与城市结合之紧密,以至于时人卡斯蒂廖内(Baldassarre Castiglione)在《廷臣论》中将整个城市视作“宫殿一样的城市”,而公爵宫正是这座宫殿城市的中心。公爵宫前面的道路成为全城的主轴线,向北通往城市的老的中心——集市广场(今共和国广场),从这里向东可以前往亚得里亚海和意大利北部,向西则连结罗马和意大利南部。
其次,城市布局变得规则化。城市的宫殿位于城市一极或边缘处,与原来的公共空间和城市中心不在一起,拓展了城市的公共空间,并且与其拉开距离,以体现新的权力中心,与中世纪传统的公社及其象征市政厅不同,这种裂变使欧洲城市在中世纪晚期体现出一种新的结构和面貌。
意大利中部的皮恩扎(Pienza)是1458—1464年在位的教皇庇护二世(Pius II)修建的,他所属的皮科洛米尼家族是附近城市锡耶纳的商人世家, 在科尔西尼亚诺(Corsignano)一带拥有广阔的领地。庇护二世当选教皇后,于 1459 年决定将其出生地科尔西尼亚诺建成一座新城。科尔西尼亚诺成为理想城市的试验田,在建好后被赋予皮恩扎(意即“庇护之城”)的新名字。不同于中世纪有机生长的城市空间,皮恩扎缔造了新式的城市空间,从过去的混乱框架中理出有规则的结构,并在城市中心处设置与此结构相呼应的广场和建筑。这个中心处正是庇护二世出生的地方,故而被确立为广场。教皇在广场西边建造了作为其宅邸的皮科洛米尼宫,在南边拆掉此前的圣玛利亚教堂,建造坐南朝北、面向广场的新教堂,东边是主教宫殿。在平面图上看,三幢建筑从三面包围着广场。从北向南正对着教堂看去,可以发现教堂与其两边的宫殿以及广场一道构成了一个规则有序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