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里的临海:一碗粥、一双筷,传承千年文化
腊八节里的临海:一碗粥、一双筷,传承千年文化
“过了腊八就是年”,在浙江台州临海市,腊八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场充满温情的文化盛宴。2025年1月7日,临海市各镇街道、学校纷纷开展腊八节主题活动,为市民们送上冬日的温暖。
在大田街道横街村文化礼堂,十几名志愿者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她们将提前备好的各种食材一一取出:圆润饱满的红豆、洁白如玉的糯米、颗粒金黄的小米、滋补养人的红枣、香脆可口的花生,以及带有独特清香的莲子和桂圆。这些食材在锅里汇聚融合,氤氲着暖烘烘的香气,共同演绎出广大村民舌尖上的“年味”。
六时许,以横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为起点,在崇和门广场、江滨路垃圾中转站、谢鲁王路、三峰路与东方大道交叉口、大田中心幼儿园、骨伤科医院、大田文化站、大田残疾人之家等地全面铺设施粥点位,免费发放腊八粥,为广大市民送去节日温暖。来往群众与志愿者们围坐在一起,共享腊八盛宴,大家一边品尝着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一边感受着邻里间的温暖与节日的欢乐,年味儿愈发浓厚。
在小芝镇,一场充满浓郁年味的腊八市集盛大开启。市集现场,张灯结彩,红火热闹。络绎不绝的游客们充分沉浸于打卡市集摊位、品尝腊八粥、置办春节年货、书写春节对联、欣赏精彩演出等诸多活动的喜悦中,感受最接地气、最烟火气的年味市集。
在上盘镇,一场温馨又有趣的腊八节活动正在举行。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一起品尝腊八粥,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而在永丰镇河南村,一场书法惠民活动正在开展。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台州市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们现场挥毫泼墨,为村民们书写春联、送“福”字,以笔墨传递新时代的春天气息,用艺术温暖百姓心田。
临海市白水洋镇中心幼儿园则开展了“浓情腊八,温暖童心”系列活动。孩子们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了解腊八节的来历与习俗,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还用稚嫩的小手拿起画笔和彩泥,创作出童心满满、创意无限的“美味腊八粥”,将这份温暖永久留存。
腊八节的热闹景象,正是临海市传统文化与家庭温情的缩影。在这里,一双筷子不仅是一种餐具,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央视纪录片《共同的符号》第三集《筷子》就以临海市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筷子在家庭情感中的象征意义。
筷子,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餐具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据史料记载,筷子在先秦时称为“策”,秦汉以后改称“箸”,从宋代开始才有了我们熟悉的“筷”这个称呼。在古代,筷子被视为礼仪之物,象征着以和为贵、团圆、和睦等美好寓意。几千年来,它不仅是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
筷子的长度、数量、动作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筷子的长度为7寸6分,象征着人生的七情六欲;一双筷子,一根为阴,一根为阳,体现了阴阳和合的理念。筷子的一头圆,一头方,执筷子时圆的一方向外,方的一头向内,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教导人们对外要圆滑,对内要方正。
在临海市的家庭聚餐中,筷子的使用更是传递亲情的重要方式。长辈用筷子夹起象征团圆的丸子递给晚辈,晚辈则夹菜回敬长辈,每一根筷子都在传递着家的温度。这种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
筷子文化不仅在中国源远流长,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正如一位老人通过折筷子的故事教导两个儿子:单独一支筷子容易被折断,而十双筷子抱成团则难以折断。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华人的团结观念,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在马来西亚等华人聚居地,筷子文化更是成为当地华人的文化精髓。华人应用筷子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筷子的使用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
筷子文化在不同民族中也有着独特的传承。例如,阿昌族的“长筷戏新郎”、蒙古族的筷子舞、土家族的家庭聚会等,都充分展现了筷子在中国各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文化传承,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也唤起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心灵共鸣。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筷子作为家庭情感传递的媒介,其价值愈发凸显。它提醒着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要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传承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让我们一起跟随纪录片《共同的符号》,重温那份久违的家庭温情,感受筷子背后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