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展出汉魏正始石经,一石三体展现三国书法艺术巅峰
洛阳博物馆展出汉魏正始石经,一石三体展现三国书法艺术巅峰
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汉魏正始石经,是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珍贵碑石经书,采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书写,内容涵盖《春秋》、《尚书》及部分《左传》,是研究古代经学、书法和文字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石经不仅是书法与经学的双重瑰宝,还展示了那个时代对知识的尊重与传承。
刊刻背景
汉魏正始石经刻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曹魏在洛阳立国后,太学再度繁荣起来。曹芳继承皇位后,决心整理《熹平石经》碑石,并刻经石作为补充。于是就有了从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开始刻制的《正始石经》。
文化价值
书法艺术价值
石经采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每字皆具三种书体,展现了三国时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中,古文字体典雅庄重,小篆线条流畅优美,汉隶则结构严谨、笔力雄健。这种三体并存的形式,不仅体现了当时书法艺术的多样性,也为后世研究汉字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
经学研究价值
石经内容包括《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尚书》刻本为马融、郑玄所传的二十九篇古文尚书,《春秋经》则为《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十二篇本。这些内容不仅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三国时期经学传承和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传承与保护
石经刻成后,历经战乱和自然损毁,多次迁移和散佚。北魏时,部分石碑被用于建寺;东魏时期,石经曾被迁往邺城;隋朝时,又从洛阳运往长安。到唐朝初年,魏征收集石经时,已“十不存一”。目前,国内所有《正始石经》残碑存留的文字也不过2500余字。
现状与展示
洛阳博物馆珍宝馆展出的正始石经残石,长75.4厘米、宽约50厘米,是国家一级文物。这块残石于1895年首次出土,经过多位学者的研究和保护,现已成为镇馆之宝。残石上刻有《尚书·无逸》、《尚书·君奭》和《春秋·僖公》的内容,三种文字均十分工整,展现了三国时期书法艺术的精湛技艺。
汉魏正始石经不仅是书法与经学的双重瑰宝,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崇文重教的孝道文化。它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如今,这件历经千年沧桑的石经静静地躺在洛阳博物馆,向世人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如果你对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感兴趣,不妨亲自前往洛阳博物馆,一睹这件镇馆之宝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