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南航教师探索课程思政新模式,水质工程学教学改革显成效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12:1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南航教师探索课程思政新模式,水质工程学教学改革显成效

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汤爱萍和罗旭彪两位老师,近年来在《水质工程学》课程中,不仅深入讲解水处理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还巧妙地融入了环保思政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项目,他们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在未来的实践中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1

教师简介

汤爱萍,博士,讲师,硕导,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长期从事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废水处理、水污染与生态修复技术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理论。近年来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4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水污染控制及水质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课题5项;完成10余项企业节能评估与清洁生产审核项目。发表SCI、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编写教材1部、参编专著1部,发明专利授权1项。主讲课程:《水质工程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化学工程基础》。多次被评为南昌航空大学优秀主讲教师,2018年南昌航空大学“教学十佳”。

罗旭彪,南昌航空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与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获得者, 国家百干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历任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研究生院院长,2019 年 9 月任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担任重金属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致力于废水治理与资源化的原理、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863 重点项目子课题、江西省重大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20 余项。担任 Science Letter Journal 副主编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和《环境工程》等杂志编委。发表 SCI 论文 218 篇,ESI 高引论文 10 篇、热点论文 4 篇,论文他引 4698 次 ,H 指数 38 ,授权发明专利 33 项 (含美国发明专利 1 项 )。

02

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水质工程学》课程中,汤爱萍和罗旭彪两位老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他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教学改革:

  1. 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水处理项目,引导学生从技术、经济和社会责任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在讲授膜处理法时,引入国内外成功案例,让学生探讨其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

  2. 实践项目:设置如“城市污水处理方案”或“农村饮用水安全”等主题,要求学生分组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一过程,强化团队合作能力,并在汇报中锻炼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专题讲座:组织关于水资源保护的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分享行业动态及挑战。这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还能增强他们对专业领域的责任感。

  4. 社会调研:安排参观污水处理厂或参与水质监测实践活动,使学生直观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场景。同时,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收集公众对水资源管理的看法,提升社会责任感。

  5. 信息化教学:利用在线平台发布思政教育资料,如环保纪录片、政策解读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线上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6. 多元化考核:将思政表现纳入评价体系,比如通过项目报告、课堂讨论和实践反思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价值观塑造。

03

教学效果与学生反馈

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汤爱萍和罗旭彪两位老师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许多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方式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激发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一位学生在课程反馈中写道:“通过罗老师的讲解,我深刻认识到重金属污染对环境的巨大危害,也明白了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这门课程不仅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更让我坚定了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的决心。”

另一位学生表示:“汤老师的课程让我意识到,作为未来的环境工程师,我们不仅要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更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04

总结与展望

汤爱萍和罗旭彪两位老师在《水质工程学》课程中的教学改革,是南昌航空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生动实践。他们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模式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培养新时代的环保人才开辟了新的路径。

未来,他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素养和家国情怀的环境工程人才而努力。正如罗旭彪教授所说:“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成为既有技术能力又有环保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