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温度计:从热胀冷缩到智能传感,揭秘测温工具的前世今生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11:2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温度计:从热胀冷缩到智能传感,揭秘测温工具的前世今生

我们每天都在和温度打交道,从穿衣出行到食品安全,都离不开对温度的掌控。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源于一个看似简单的工具——温度计。那么,你是否好奇过,这小小的温度计究竟是如何感知冷暖,并将抽象的温度转化为具体数字的呢?

01

热胀冷缩:温度计背后的物理原理

万物皆由原子构成,而原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温度,正是物体内部原子运动剧烈程度的体现。温度越高,原子运动越剧烈;温度越低,原子运动越缓慢。

温度计正是巧妙地利用了物质的“热胀冷缩”特性来感知温度变化。简单来说,大多数物质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膨胀,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收缩。温度计的核心部件,通常是装有水银、酒精或其他有机液体的玻璃泡。当温度升高时,玻璃泡内的液体受热膨胀,体积增大,沿着毛细管上升;反之,当温度降低时,液体遇冷收缩,体积减小,毛细管内的液面便会下降。

02

精准刻度:让温度“看得见”

为了更直观地读取温度,我们需要为温度计标上刻度。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标准的温标。目前常用的温标主要有摄氏度(℃)和华氏度(℉)。

以我们最熟悉的摄氏度为例,它是以水的冰点和沸点为基准来定义的。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将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并将0℃到100℃之间平均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即为1℃。

在制作温度计时,会将温度计分别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标记下液柱对应的位置,然后根据选定的温标进行等分,刻上相应的刻度。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把可以精准测量温度的工具。

03

温度计的“家族成员”

除了我们常见的玻璃管温度计,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温度计也应运而生,例如:

  • 电子温度计:利用热敏电阻等元件将温度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等领域。

  • 红外温度计:通过测量物体发射的红外线强度来判断温度,无需接触被测物体,适用于测量高温物体或快速移动物体的温度。

  • 双金属温度计:利用两种不同膨胀系数的金属片叠合在一起,温度变化时,金属片会发生弯曲,从而带动指针指示温度,常用于烤箱、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中。

04

从古代到现代:温度计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如何测量和理解自然界的温度变化。在古代中国,人们已开始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判断温度的高低。例如,“冰瓶”是利用物质状态变化来感知温度的一种方法。人们通过观察瓶内冰和水的消长过程判断天气冷暖和气温升降的趋势。

人体体温比较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此外,“火照子”是用来判别窑火温度的泥坯样品,通过观察照子烧结程度可以判别窑内的温度。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温度感知方式,为其日常生活、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这些方法并未上升到理论和量化的高度。它们只能提供一种粗略的温度估计,无法精确测量和记录温度的变化。因此,当温度计知识从国外传入中国时,它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测温方式。

159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发明了泡状玻璃管温度计,它是世界上第一支标有刻度的温度计——空气温度计。经过科学家的不断改良,温度计的测量越来越准确。

明末清初,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来华传教士将介绍温度计的著作带到中国。并且,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约于康熙九年(1670年)在北京钦天监制造出了温度计实物。很快,民间开始竞相仿制。当时江苏的科学家黄履庄便着手研制测温仪器,并获得成功。

到了晚清时期,西方科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加之传教士的译书数量和质量普遍提高,出版的物理学著作、教科书等资料,对温度计原理、制作、种类等介绍得更为详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那么,晚清时期温度计知识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如何?温度计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又有哪些社会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于海上航行记录。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外交,晚清政府先后派遣官员出使欧美等国,进行深入的考察学习。

薛福成、郭嵩焘、李圭等人便是这些探索者中的佼佼者。他们满怀好奇与敬畏,踏上了远洋的征程。航行中,航海仪器显得至关重要。其中,船钟上的温度计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工具。

薛福成每日都会仔细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记录着沿途的气温。这些数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沿途的气候条件,为行程安排和准备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而这些数字既代表气候的变化,也承载着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理解。温度计知识的应用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尊重。

二是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在清朝末年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胸怀壮志、目标远大。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謇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他用自己的积蓄,在故乡南通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这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座灯塔,点亮了当时人们对于知识、对于科学的渴望。

在博物苑的中馆,张謇更是独具匠心,建立了一个当时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测候所。测候所的屋顶像是一只巨大的眼睛,时刻观察着风力、雨量的变化,而楼侧的寒暑亭,则像是敏感的神经末梢,感知着气温的微妙波动。

1908年,测候所内的测量仪器全部安装完毕,它们正式开始工作,记录南通的气候变化。这些仪器不仅为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准确的气象预报,还帮助人们预防恶劣天气引发的灾害,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提高产量和质量。

同时,它们成为民众了解温度、学习温度计知识的窗口。每当民众走进测候所,看到那些精确而巧妙的仪器,都会惊叹于科技的魅力。他们学会了如何读取温度计的示数,理解了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这些知识不仅提高了他们对温度变化的认识和理解,也让他们开始注重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这个测候所,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科学殿堂,让人们看到了科学的力量,激发了人们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

总而言之,晚清时期温度计知识在中国的应用与影响是全方位的。日益精准的测温工具广泛应用于航海、工农业生产、科普教育等方面,不仅加快了温度计知识的传播,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对晚清时期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05

热胀冷缩的其他应用

热胀冷缩的原理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

  • 汽车轮胎充气:炎热的夏天,汽车轮胎充气压力要相对低一点,在误差值中要取下限,特别是跑高速公路还要再低一点,为胎压热胀留有余地。

  • 高压锅使用:需要关注减压阀是否有堵塞,确保安全。

  • 碳酸饮料存放:夏天放在汽车后备箱里,汽车在太阳下暴晒然后汽车又高速动的状态下它会自然炸裂。

  • 自来水管防冻:寒冷的冬天,暴露在外的自来水管要有防冻裂措施。

  • 热水淋浴器使用:需要关注管道里的余水防护冻结影响使用。

  • 人体保暖:特别是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外出要戴帽子,因为血管收缩血压会升高。

06

未来展望

随着材料科学、传感器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温度计将朝着更加智能化、微型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可穿戴式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人体体温,并与手机等设备连接,实现健康数据的实时追踪和分析。纳米级温度传感器则可以应用于细胞内部温度的测量,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可以预见,未来温度计将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从日常生活中监测体温,到科学研究中探索未知领域,温度计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控周围环境,更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与安全。下一次使用温度计时,不妨花一点时间,感受这小小工具背后的科学智慧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