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国家植物园成功保护359种濒危植物,打造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
华南国家植物园成功保护359种濒危植物,打造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
华南国家植物园是一座神奇的绿色宝库,这里珍藏着众多稀世植物,每一株都凝聚着大自然的精华,诉说着生命的奥秘。自2022年7月11日揭牌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为珍稀植物提供了安全的避难所。
珍稀植物的避难所
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热带雨林世界。这里迁地保育的植物超过17000种,其中不乏珍稀濒危植物。据统计,华南国家植物园引种植物7596号,新增引种物种2449种,其中包括359种珍稀濒危植物和27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在这些珍稀植物中,毛柄木樨尤为引人注目。这种广东省特有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曾在野外消失近百年。2023年,华南国家植物园引种保育团队在广东省梅州市植物考察时重新发现了它,并对其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已经成功保育了11株毛柄木樨,为这一濒危物种的生存带来了新的希望。
兰花守护者
华南国家植物园是国内最早开展兰花收集、保育与研发的科研机构之一。在这里,许多珍稀兰花品种得以繁育并呈现在公众眼前。以野生兜兰为例,这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植物类群之一,由曾宋君研究员牵头的团队攻克了兜兰的迁地保护和繁殖栽培技术,为这一珍贵物种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报春苣苔的新生
报春苣苔属植物是华南国家植物园保护工作的又一亮点。针对3种广东特有的濒危报春苣苔属植物——怀集报春苣苔、红花报春苣苔和封开报春苣苔,华南国家植物园利用人工扩繁种苗,完成了其原生境和异位野外回归,使这些濒危植物重新回归家园。
科研创新的高地
华南国家植物园不仅是珍稀植物的避难所,更是科研创新的高地。据统计,2022年至2023年,华南国家植物园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000余篇,其中高水平研究论文109篇。在刚刚过去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华南国家植物园研究员闫俊华牵头完成的“陆表固碳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环境响应机制”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研究对重新认知区域碳平衡乃至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了科研助力。
生态文明的窗口
华南国家植物园不仅是植物保护和科研的重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据统计,2023年度入园游客数达241万人次,较2022年增幅近50%。特色科普活动也随之欣欣向荣,揭牌两年来科普导览场次达3900余场,线上线下科普受众超2000万人次。“夏日观萤”等一系列特色科普活动,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和好评。
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成功建设,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决心和能力,也为全球植物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将继续致力于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