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医院刘长青医生团队成功应用脊髓电刺激术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朝阳医院刘长青医生团队成功应用脊髓电刺激术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以下简称朝阳医院)神经外科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再次取得重要突破。副主任、主任医师刘长青带领团队,首次成功应用脊髓电刺激术治疗一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患者,为这一罕见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专家团队:深耕功能神经外科二十余载
刘长青医生是朝阳医院神经外科的副主任,主任医师,拥有20年的功能神经外科临床经验。他曾在2013年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2014年赴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进修学习。在癫痫、顽固性疼痛、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脑功能神经疾病的治疗方面,刘长青医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参与完成各类切除手术及神经调控手术1500余例。
作为国内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专家,刘长青医生主持了包括国家十四五课题、国家十三五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8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他在Brain Science、Frontiers in Neur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6篇,参与编写专业著作4部,培养进修医生50余名,研究生10余名。目前,他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药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等多个学术职务。
创新技术:脊髓电刺激术带来新希望
此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是一位56岁的女性,8年前开始出现双下肢无力的症状,4年前病情加重,伴有下肢僵硬感和腰腿疼痛麻木。尽管在多家医院尝试了药物、理疗、康复等多种治疗方法,但效果均不理想。患者直立行走距离不足百步即需休息,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在多方咨询后,患者得知刘长青医生在神经调控手术治疗运动障碍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遂来到朝阳医院寻求治疗。经过详细的症状分析、基因检测和肌电图检查,刘长青医生诊断患者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
HSP是一种多基因相关的上运动神经元基因缺陷性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进行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行动困难和剪刀步态。以往该疾病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依靠药物改善症状,但效果有限。近年来,脊髓电刺激术作为神经调控技术的一种,逐步应用于HSP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精准施治:分阶段手术显成效
刘长青医生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严谨的手术方案。手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手术中,医生选择T12~L1间隙入路,将外科电极片精确置入T10~T12节段椎管内硬脊膜外。术后通过体外电刺激治疗,患者双下肢肌张力明显下降,疼痛得到有效缓解,行走距离显著延长。
在确认第一阶段治疗效果良好后,团队为患者实施了第二阶段手术,永久性植入体内电刺激脉冲发射器。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
技术突破:开启治疗新纪元
这一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朝阳医院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专业实力,也为HSP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脊髓电刺激术通过调节脊髓后角和皮层下神经通路,影响大脑皮质与脊髓之间的反馈环路,从而减少肌肉痉挛。同时,它还能通过调节γ运动神经元活动,改善肌张力,对肌肉过度收缩进行有效调控。
值得一提的是,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也成功开展了省内首例“痉挛性截瘫——脊髓电刺激植入术”。该手术由黄锐副主任团队完成,患者术后下肢肌张力显著降低,行走能力明显改善。这些成功案例进一步验证了脊髓电刺激术在治疗HSP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前沿研究:基因疗法带来新希望
在HSP的治疗领域,基因疗法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0型(SPG50)是一种由AP4M1基因突变引起的超级罕见病,患者通常在婴儿期就开始出现症状,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导致严重残疾。然而,最近的一项突破性研究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加拿大病童医院联合波士顿儿童医院及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Medicine期刊发表了一项关于AAV基因疗法治疗SPG50的临床试验。一名18个月大时确诊的SPG50患者Michael Pirovolakis,在接受基于腺相关病毒9型(AAV9)的基因治疗后,病情停止了进展,并开始出现好转迹象。这是全球首个针对SPG50的基因疗法临床试验,为罕见遗传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朝阳医院神经外科此次成功应用脊髓电刺激术治疗HSP患者,不仅展现了我国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广大运动障碍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神经调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未来将有更多患者从中受益,重获健康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