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徐霞客、周作人:三位文人的自然情怀
陶渊明、徐霞客、周作人:三位文人的自然情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的开篇之句,道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公元405年,陶渊明因不满官场腐败与束缚,辞去彭泽县令之职,正式结束十三年的仕宦生涯,归隐田园。次年,他创作了《归园田居》组诗,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及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展现了诗人从压抑到自由的心路历程。诗中将官场比作“尘网”和“樊笼”,强调了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心中的理想境界。
然而,对自然的热爱并非陶渊明所独有。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同样展现出了对自然的无限向往。四百年前,徐霞客从长江之滨江阴出发,开启“万里遐征”。他多次溯江而上,探访沿岸名胜古迹,在《徐霞客游记》中留下生动的记录。徐霞客对长江的踏勘、考察和记录,极大丰富了长江多元文化精神的内涵。
徐霞客的足迹遍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他钟爱浙江的山水,先后七次深度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游记。在安徽,他两次登临黄山,发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赞叹。在江西,他描绘庐山如仙境之貌,勾勒出“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的美景。
进入现代社会,田园文学的传统得以延续,但表现形式和内涵却发生了变化。现代散文家周作人,以其清新淡雅的文风,继承并发展了田园文学的传统。周作人的散文,洋溢着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他笔下的自然,不再是单纯的风景描写,而是融入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细腻洞察。
从陶渊明到徐霞客,再到周作人,古今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一脉相承。然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心灵也逐渐被“樊笼”所束缚。在这样的背景下,田园文学的意义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不仅是陶渊明的心声,也是现代人内心的渴望。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或许无法像陶渊明那样真正归隐田园,但我们可以从田园文学中汲取力量,寻找内心的宁静。正如周作人所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这或许就是从古至今,田园文学一直能触动人心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