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亮相COP29:公园城市里的绿色低碳实践
成都亮相COP29:公园城市里的绿色低碳实践
近日,在阿塞拜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成都作为中国地方城市代表,亮相中国角“积极防范气候风险 建设低碳韧性城市”边会,向全球分享了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实践。
作为一座拥有214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成都不仅保持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致力于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典范。近年来,成都频频亮相COP大会,其近零碳社区建设、通威“渔光一体”等案例在大会上广受关注。
公园城市:绿色生态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
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是其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自2020年以来,成都紧紧围绕“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城市人民宜居宜业、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发展定位,全力推动公园城市建设。
如今,成都已建成1556座城市公园,9200公里天府绿道串联成网,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成为“城市绿心”。市民“推窗见雪山”的美好景象,平均每年超过60天。这些绿色空间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成都还注重提升城市宜居品质。通过持续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都已建成投运524所幼儿园和中小学、29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386家养老和托育服务机构。此外,成都还打造了100个“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
近零碳社区:从垃圾分类到屋顶花园的低碳实践
在成都的绿色低碳实践中,近零碳社区建设是一个亮点。以安公社区为例,这个社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还显著减少了碳排放。
在锦华苑三期小区,智能垃圾桶定时定点开放,住户可通过可回收垃圾自动回收箱获得相应金额。更值得一提的是,小区的厨余垃圾能就地转化为肥料。厨余垃圾倒入装置后,经过滤油、切碎和发酵等工序,24小时后就能转化为肥料。据统计,2023年该小区处理厨余垃圾达460吨,相当于2万余棵树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安公社区的“空中花园”也是其低碳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菜蔬新居小区的楼顶拥有1100平方米的花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铺设的针叶佛甲草夏天隔热、冬天保温,降低了楼栋的热量损耗。据居民反映,安装“空中花园”后,空调降温时间从40分钟缩短到20分钟。
社区还积极利用清洁能源。公共区域安装了太阳能智能路灯,每年可节省约5万度电。此外,社区还建有大型雨水收集系统,储存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进一步节约了水资源。
“渔光一体”:产业融合的绿色创新
通威股份的“渔光一体”项目,是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的另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将光伏发电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实现了“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创新模式。
在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通威股份投资10亿元,建设了200兆瓦光伏发电阵列,单日最高发电133万度,累计发电2.63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2.4万吨。同时,园区还进行名特优水产品的智慧生态养殖,每年产出梭子蟹、南美白对虾等优质水产品300余吨,销售收入约1500万元。
该项目不仅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了平衡,还为当地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园区的智能化养殖车间通过先进水处理设备和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环保高效的设施化循环水养殖。同时,生态园还开发了科普观光板块,成为传播新兴科学知识的研学基地。
绿色低碳:成都的未来之路
成都的绿色低碳实践,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还为全球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2023年,成都加入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项目,2024年纳入生态环境部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这些国际认可,进一步证明了成都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的正确性。
成都的实践表明,通过科技创新和社区参与,超大城市完全有可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成都的探索,不仅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成都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引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