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胶囊改善冠脉微循环,降低心梗风险达74%
通心络胶囊改善冠脉微循环,降低心梗风险达74%
心脏淤堵,医学上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壁积累脂肪、胆固醇和其他物质形成的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从而影响心肌供血和氧气供应。这种疾病不仅会引起胸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生命。
近年来,一种名为通心络胶囊的中药制剂在心脏淤堵治疗领域备受关注。它由12味中药组成,包括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多项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表明,通心络胶囊在改善心血管淤堵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表现出色。
通心络胶囊的作用机制
通心络胶囊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改善冠脉微循环和保护血管内皮。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具有双重保护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心肌无复流现象。心肌无复流是指在冠状动脉开通后,由于微血管损伤和堵塞,血液无法有效灌注到心肌组织,导致心肌仍然处于缺血状态。这种现象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CTS-AMI)”为这一发现提供了有力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指南推荐的标准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可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降低再次心梗风险65%。治疗1年时,通心络组显著降低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降低再次心梗风险74%,降低卒中风险56%。
临床研究与国际认可
通心络胶囊的疗效不仅在国内得到认可,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生理学杂志》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篇被该杂志接收的传统中药复方作用整体动物模型的研究论文。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能够显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破裂,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通心络胶囊还完成了首个虫类中成药的循证医学研究——CAPITAL研究。该研究由张运院士牵头,全国35家中心参与,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设计,以颈动脉斑块作为观察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通心络胶囊能够延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的进展,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使用注意事项
尽管通心络胶囊在心脏淤堵治疗中表现出色,但在使用时仍需谨慎。首先,患者在使用前应进行肝肾功能检查,确保用药安全。其次,通心络胶囊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特别是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物,以减少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就医。
此外,通心络胶囊的使用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在服药期间应注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对改善症状同样重要。
通心络胶囊作为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代表,在心脏淤堵治疗中展现了显著的疗效。其独特的组方和科学的临床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应遵循医嘱,患者不应自行决定用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健康风险。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相信通心络胶囊等中药制剂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