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长子刘允斌:从留苏核专家到为国捐躯的科研先驱
刘少奇长子刘允斌:从留苏核专家到为国捐躯的科研先驱
1924年,中国的南部地区正在经历着苦难的时期,这对刘少奇和何宝珍夫妇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迎来了他们的长子刘允斌。
刘少奇夫妇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充满了爱意和幸福感,心里比蜜还甜。然而,由于革命形势的不乐观以及他们自己在党内的要职,他们经常需要四海为家,随时准备与敌人斗争。
考虑到革命工作和儿子的安全,刘少奇夫妇决定将儿子交给一位可靠的矿工抚养。幸运的是,刘允斌的六伯来到了安源,他提出愿意帮忙。
在得知刘少奇夫妇要将孩子送给别人抚养后,他建议说:“这孩子太聪明了,应该有个好点的未来,我认识的矿工虽然贫穷,但他诚实可靠,我相信他会好好照顾你的儿子。”
刘少奇夫妇考虑再三,决定将儿子交给六伯抚养。这个决定对于刘少奇夫妇来说并不容易,但他们深知,为了革命事业和儿子的安全,这是必要的选择。
虽然他们不能时刻陪在儿子身边,但他们对儿子的爱却永不减少。
在父母的依依不舍中,不满两岁的刘允斌被六伯带回了湖南宁乡县的老家。尽管六伯一家疼爱他,但他的童年却并不快乐。
六伯家很贫穷,为了生计,刘允斌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参与劳动,他上山放羊、割草,小小的身体承受了太多的辛劳。
这种苦难的生活让他过早地结束了童年,也使他养成了倔强、沉默的性格,而这和父母不在身边有着很大的关系。每当看到同龄的孩子在父母的怀里撒娇时,刘允斌都会停下来,羡慕地看着,六伯会安慰他道:“你以后也会有自己的家,也会有人疼爱你,现在所经历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岁月的流逝中,刘允斌已成长为一个10岁的少年。这一年,他日夜思念的母亲何宝珍在南京雨花台英勇牺牲,使得世间多了一位烈士,也多了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
何宝珍英勇牺牲的四年之后,刘少奇给老家捎来了消息,将刘允斌送到了延安。至此,刘允斌与父亲结束了长期的分离。
在延安保育小学读书的他,不仅感受到了亲情带来的温暖,同时也在共产主义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变得更加活泼开朗。
然而,刘允斌的生活并未就此稳定。一年后,他与妹妹刘爱琴被送往苏联读书,这次的苏联之行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
在伊万诺沃市的国际儿童学院,刘允斌不仅需要克服生活习惯和语言的难题,还需要和当地的严寒进行抗争。伊万诺沃市的冬天极其寒冷,这对于他在南方长大的身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他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成功地战胜了这些困境。 在学习上,刘允斌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称赞,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他的学习和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苏联的环境在恶化,人们的生活也愈发艰难。然而,刘允斌并未因此而悲观、抱怨。他积极投身于劳动和学习之中,为前线战士献血,为国家发展努力。
他选择了莫斯科钢铁学院的冶炼专业,考虑到中国工业的发展。然而,当苏联爆发第一颗原子弹后,他的理想也随之改变。
他意识到原子弹可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因此他决定改学核专业,从事核研究。于是,他进入了莫斯科大学,成为了核物理学研究生。
1955年,刘允斌顺利毕业并获得了副博士学位,学业有成的同时,他也与深爱的俄罗斯姑娘玛拉结为连理,婚后他们拥有了双倍的幸福。
然而,刘允斌和玛拉的婚姻并没有延续到白头偕老。在刘允斌得到博士学位后不久,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希望他回到祖国。
在信中,父亲这样说道:“刘允斌自然是心系祖国的,他尝试与玛拉沟通,动员她带着孩子和自己一起回中国,但玛拉拒绝了这个提议。
玛拉知道刘允斌回国后意味着什么,她想尽一切办法,希望丈夫可以留在苏联,甚至发动亲朋好友和一些领导来说服刘允斌,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1957年10月,离开祖国18年之久的刘允斌,背着简单的行李,在妻子的抽泣声和子女们的哭喊声中,踏上了飞往祖国的飞机。
那日,一架银灰色的大型客机缓缓降落在洒满霞光的北京机场,32岁的刘允斌急匆匆地走下了舷梯,和接待他们的同志握手、拥抱。
回国后不久,刘允斌就对父亲说:“我已经决定回国,但我希望你尊重我的决定,并且我也会尊重你的想法。”
刘允斌,一个年轻有为的核专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为了节省时间,他一次买足一天的饭,埋头于科研室,运动健身娱乐场所更是少有涉足。
人们最初并不知道他的身份,直到后来才发现他是刘少奇的儿子。刘允斌的专注和努力让人们不禁对他表示敬佩。
刘允斌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舍弃了在苏联的优越生活和美满家庭,但仍然回国投身于科研工作。虽然他曾多次尝试说服妻子和孩子来到中国,但妻子坚持自己的祖国,认为孩子可能会适应不了新环境。
尽管两人的感情无法继续,但他们都为祖国的核事业做出了贡献。1959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相关技术资料,但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科研人员们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刘允斌也因此功不可没。
两年后,刘允斌被调往中国西部的202厂,成立了第二研究室,负责热核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和环境,终日忙碌,连皮鞋都磨掉了毛。
头发因没时间打理而凌乱,大衣成了他四季的陪伴。科研攻关时,他会在研究室待上十几天,累了就和衣而睡,饿了就随便去食堂打些饭菜,对于时间,他分秒必争。
再婚的妻子李妙秀生孩子时,他匆匆送了一些营养品过去,安慰了妻子,亲了亲孩子,然后就赶回了科研室。因为太忙,他甚至没有时间带孩子们回北京和父亲团聚,让孩子们和爷爷错过了见面的机会,这也是他们一生的遗憾。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地区成功爆炸,这一消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刘允斌,一个在科研室工作的科研人员,听到这个消息时激动得落泪。
他在同事们沉闷的气氛中,第一个发出了欢呼声:“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颗原子弹不仅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且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然而,喜悦过后,刘允斌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投身于新的工作中,致力于研发更先进的核武器。
氢弹的研制,就是他新的目标。
刘允斌的生活比以前更忙碌了,回家的时间变得稀少,他的妻子虽然渴望他的陪伴,但她深深地理解他的繁忙。在刘允斌的世界里,他早已把自己的个人生活置于国家的科研事业之后,他决定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中国核事业的建设中。
然而,国内局势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他的科研工作被打断。尽管如此,刘允斌并没有怨言,他选择接受劳动的安排,并且在劳动期间,他比任何人都更努力,无论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手磨起了泡,他也不停下。
他甚至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还帮助弱势群体,从家里拿一双棉鞋送给穿着露脚的同事。然而,尽管他做出了这么多,人们依然有意地疏远他,一些曾经很要好的同事也如此。
这让刘允斌的心情变得越来越苦闷,他原本就不多话,现在更是少言寡语,甚至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
在刘允斌最失落的时刻,妻子始终如一的陪伴是他生命中唯一的慰藉。每次疲惫地回到家,妻子总会第一时间走上前去,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给予他安慰。
刘允斌对妻子说:“当我满身是伤地回到家时,妻子看到我浑身血污,忍不住落下了眼泪。我哽咽地对她说:虽然我一直相信黎明会到来,但现实却将我推向了无尽的黑暗,最终,我的信念崩溃了,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1967年11月21日的深夜,雪花飘落,刘允斌疲惫地回到了家。他直接躺在床上,开始和妻子畅谈。刘允斌的话语变得异常丰富,他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少年、留学岁月以及回国后的职业生涯。
他对妻子说:“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回忆起自己的过去,感到有些疲惫。他说,妻子把孩子抚养长大,他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安心,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他的妻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他的遗言,只是觉得他在倾诉内心的困扰。当妻子沉沉入睡时,突然被吹进来的风惊醒,她发现丈夫不见了。
这种突如其来的不安让李妙秀心头一紧。
她不顾风雨和严寒,毅然出门寻找,嗓子喊哑了仍无回应,直到清晨,人们在铁轨上发现他已经离世。虽然无人知晓刘允斌在风雪中如何行走,每一步中又在想些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他而言,死亡是一种解脱。
1978年,刘允斌的遗像悬挂在二0二厂俱乐部舞台的幕布上,老同事们纷纷前来参加这迟到的追悼会,他遗像下的肃立让人们不禁哭泣,为他坎坷一生的遗憾感到惋惜。
如今距离他去世已经11年,留给国人的是无尽的遗憾,但国人永不会忘记他在有限的生命中为国家作出的贡献,这将成为永恒的记忆。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