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田园诗,带你穿越回南宋
范成大田园诗,带你穿越回南宋
南宋诗人范成大,以其《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将中国古代田园诗推向了新的高度。这组诗作不仅生动描绘了农村四季的自然风光和农民的生活场景,更深刻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让我们一起走进范成大的田园诗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宁静与美好。
范成大与《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人,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范成大一生仕途坎坷,曾多次出任地方官,晚年退居家乡,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作。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最著名的田园诗集,共六十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这组诗作以平易清新的语言,细腻入微的观察,生动展现了南宋时期江南农村的四季风光和农民的生活状态。
四季田园风光
春日的田园,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范成大笔下的春日田园,既有“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的宁静,又有“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的壮阔。他用“桃杏满村春似锦”形容春日的绚丽,用“踏歌椎鼓过清明”描绘村民的欢愉。
夏日的田园,农事繁忙,充满活力。范成大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描绘夏日的丰收景象,以“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展现夏日的宁静。他用“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刻画农民的辛勤劳作,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展现儿童的天真可爱。
秋日的田园,丰收在望,景色宜人。范成大以“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描绘秋收的繁忙,以“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展现农民的喜悦。他用“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描写中秋夜泛舟太湖的美景,用“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对比城乡的差异。
冬日的田园,静谧安详,别具韵味。范成大以“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描绘冬日的宁静,以“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展现冬日的萧瑟。他用“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描写冬日的暖阳,用“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展现农民的简朴生活。
艺术特色与现实意义
范成大的田园诗,语言平易清新,风格纤巧婉丽,富有民歌风味。他善于捕捉农村生活中的细节,如“邻家鞭笋过墙来”、“青枝满地花狼藉”、“小童一棹舟如叶”等,这些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细腻观察。
范成大的田园诗,不仅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农民生活,更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他关注农民的疾苦,如“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覈饱儿郎”等诗句,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赋税的沉重。同时,他也赞美了自然之美,如“湖莲旧荡藕新翻”、“千顷芙蕖放棹嬉”等,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范成大的田园诗,对后世的田园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作,不仅继承了陶渊明、王维等前代田园诗人的传统,更开创了新的艺术境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价范成大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这一评价恰如其分。
在当代,范成大的田园诗依然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南宋时期江南农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活状态,更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读一读范成大的田园诗,或许能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