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杆菌中毒致女子重症,专家提醒:这些食物储存有讲究
肉毒杆菌中毒致女子重症,专家提醒:这些食物储存有讲究
近日,台湾台南市发生一起肉毒杆菌中毒事件,一名独居女子因食用过期食物,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双侧眼睑下垂、构音障碍和头晕等症状,经医院诊断确认为肉毒杆菌中毒。目前患者仍在加护病房接受治疗,预计需要施打肉毒杆菌抗毒素。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提醒我们重视食物储存的重要性。
肉毒杆菌:致命的“隐形杀手”
肉毒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厌氧菌,常见于土壤、湖水、河水、蔬菜肉类及动物的排泄物中。其最危险的特性在于能产生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肉毒毒素。这种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物质之一,仅需极少量即可致人死亡。
肉毒毒素主要通过阻断神经肌肉交界处的神经传导物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引起致命性的麻痹性疾病。中毒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通常在摄入含有肉毒毒素的食物后18至36小时才会显现,也可能在6小时至10天内出现。主要症状包括视力模糊或复视、眼皮下垂、言语障碍、吞咽困难、口干等。若未及时治疗,病情会逐渐恶化,导致上半身无力,进而影响下半身,严重时会因呼吸肌肉麻痹导致窒息死亡。
储存不当:肉毒杆菌滋生的温床
肉毒杆菌特别擅长在厌氧和低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即使在看似安全的真空包装中,如果食物未经充分灭菌处理或在制作包装过程中受到孢子污染,肉毒杆菌仍能大量繁殖。此外,保存过久的腌制品或不新鲜的食材也可能成为肉毒杆菌的藏身之所。
安全储存:远离肉毒杆菌的关键
要有效预防肉毒杆菌中毒,正确的食物储存方法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储存建议:
控制储存条件:肉毒杆菌在无水分、氧气含量大于2%、温度低于3℃、pH值小于4.6或高渗透压的环境中难以生长。因此,储存食物时应注意保持低温(冰箱冷藏室温度应保持在4℃以下,冷冻室温度在-18℃以下),并尽量减少氧气接触。
注意食物种类:蔬菜、豆类、肉类(包括鱼肉、家禽、牛猪肉)等碱性食物是肉毒杆菌的高风险食品。特别是家庭腌制食物,更容易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
腌制食品需谨慎:如果选择腌制食物,建议使用高糖高盐或添加醋、柠檬酸等酸性物质,使pH值降至4.6以下,以抑制肉毒杆菌的生长。食用前务必煮沸10分钟以上。
真空包装食品:真空包装食品并非绝对安全,食用前最好经过加热处理。罐头食品如果发现盖子膨胀,切勿食用或打开,以防吸入肉毒杆菌毒素。
及时食用:食物煮熟后应尽快食用,避免长时间放置在室温下。如果2小时内未能吃完,应立即冷藏。
案例警示:正确的储存习惯至关重要
回顾台湾台南市的这起案例,患者因食用过期食物而中毒,再次凸显了正确储存食物的重要性。事实上,近年来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2011年台湾大溪豆干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集体中毒案例,当时因豆干在制作过程中未经过充分灭菌处理,导致多人中毒。
据统计,台湾历年来的肉毒杆菌中毒事件中,豆类食品(如发酵豆类、豆腐乳、臭豆腐、真空包装豆干、素料)占比最高,其次是蔬菜、笋丝、螺肉等腌制品,以及面类、花生、芥菜、香肠等。这些案例无不说明,正确的食物储存习惯是预防肉毒杆菌中毒的关键。
肉毒杆菌中毒虽然致死率高,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让我们从日常的食物储存做起,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