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竹漂:三亚河上的“水上轻功”
独竹漂:三亚河上的“水上轻功”
11月27日,三亚河畔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轻功”——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独竹漂项目在此开赛。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们脚踩一根竹,手拿一只竿,挥竿左右点水,乘竹潇洒前行,远远望去,形似武侠故事中的“一苇渡江”。现场观众目睹了选手们的“轻功水上漂”后,发出阵阵惊叹。
独竹漂源自贵州北部赤水河流域,最初是当地居民利用丰富的楠竹资源在水上出行和运输木材的方式。清朝时,独竹漂成为当地人们通行水路的一种交通方式和劳动技能。如今,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独竹漂已演变为各族群众的娱乐、比赛项目。
“独竹漂以前在我们那里,就相当于现在的开车。”来自贵州代表团的运动员温玲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山水迢迢,竹如扁舟,温玲的祖辈就曾靠着一根竹竿漂江过河寻觅生计。现今,温玲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了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我从上中学就开始练习,不同于以前的人们是为了谋生,我们是为了表演和比赛。”
与独竹漂相比,民族摔跤则展现了北方民族的力量之美。摔跤最早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起初作为狩猎和部落冲突中的生存技能,随后发展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摔跤风格,如蒙古族的搏克、维吾尔族的切里西等。摔跤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蕴含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社会价值观。
然而,在三亚这个热带滨海城市,独竹漂显然更受欢迎。三亚河作为比赛场地,为独竹漂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海南代表团在独竹漂项目中获得亮眼成绩,进一步证明了这项运动在三亚的普及程度。相比之下,民族摔跤虽然也展现了各民族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但与三亚的地域特色关联度较低。
独竹漂在三亚的推广效果也十分显著。在28日的独竹漂女子组200米直道赛中,海南代表团选手何国润在“一苇渡江”的惊险后又经历了惊喜,获得该项目三等奖的她在颁奖仪式后被男友浪漫求婚。在现场的参赛选手、媒体记者和观众的见证下,这对情侣相拥而吻,这一刻,波光粼粼的三亚河化身为爱河。
独竹漂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更是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的载体。从“一竹独漂”到“百竿争流”,独竹漂的推广,不仅是为体育竞技添彩,也弘扬了民族文化。目前,独竹漂在全国普及程度比较高,除了发源地贵州,其他如广西、重庆、云南、海南、福建等地,独竹漂项目都发展得很快。由国家民委主办的全国民体杯独竹漂比赛每年都会开展,进一步普及和推广这项运动。
“看着独竹漂项目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喜爱、参与,我感到非常自豪。”温玲说,在赛场上,她和全国各地各民族的运动员同台竞技,虽然她只拿到100米直道赛三等奖,但是她仍感到满足和快乐,“比赛的胜利不仅仅在于名次,更在于通过体育赛事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