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清明食俗:三种传统美食背后的祭祀文化
湛江清明食俗:三种传统美食背后的祭祀文化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那么在广东湛江,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田艾籺
田艾籺是广东湛江地区常见的特色美食,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做田艾籺。做田艾籺,是用田艾棉和着面粉为皮,包着已经炒熟的馅蒸熟;田艾籺的皮可以用陈年艾棉,也可以用新鲜田艾。用煮好的田艾绒红糖水和米粉搓成皮,然后包上白糖、花生、椰丝、芝麻、肥肉做成甜味的田艾,香味的则用新鲜虾仔、生葱、新鲜萝卜丝或咸萝卜碎加肥肉、芝麻、花生作馅。形状有的用木凿的模子做成杯口大圆形的,有的做成桃子形的,有的做成碗口大半月形的,再用新鲜的木菠萝叶子或土生的一种叫做“能木”的树叶包垫起来,放进镬头用武火蒸熟,既省钱环保,又有绿叶的清香。
发糕
发糕在湛江的祭祀文化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其制作过程中能发得很蓬松而具有“发财”之意,深受人们喜爱。发糕一般分为白色和黄糖色,原材料为糯米和米酒,在时间的作用下,经过发酵和蒸煮,松软可口的发糕散发出浓烈的红糖香味,在热乎乎的情况下吃上一口,香糯甜口,食之不腻。儿时扫完墓迫不及待要馋上一口的发糕,如今唾手可得,无论如何,最耐人寻味的还是记忆中的那一口。
烧猪
清明节烧猪不仅是湛江当地人民的美食,也是文化传承和传统习俗的重要载体。烧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认为猪是一种吉祥物,烧猪可以祭祀祖先,也可以表示对生活的感恩和美好的祝愿。随着时间的推移,烧猪也成为了湛江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每年的清明节, 湛江人都会烧一头乳猪来拜祭祖先。以前我们家也一样,每年扫墓,两个人拿着扁担扛着那头“烧猪”,爬山涉水的,觉得好累人。但等到拜祭结束后又可以美美吃上一顿烧猪肉,也觉得值了。烧猪一定要趁热吃,口感最好,又酥又脆的烧猪皮,金黄金黄的十分诱人,散发着肉香,让人口水直流。
广东人吃烧猪是十分讲究的,已升华为一种饮食文化。例如吃“麻皮乳猪”前,由厨师按一定程序把皮片成32块,照原样覆盖在猪肉上,以全猪上席,供客人先吃皮。客人通常夹起猪皮先蘸甜酱,再点细砂糖,这样烧猪皮才能借助甜酱粘上细砂糖,食来口感特别甘香脆化,还可解腻。
还有种“光皮乳猪”,通常用刀片成皮、膏、肉分明的一片片,三片叠在一起,一起吃下,有多层的口感,非常美妙。
湛江的清明节庆祝活动通常以祭祖和扫墓为主要内容。在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前往祖坟扫墓,祭奠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哀怀之情。而在城市的公墓里,也会聚集了许多祭扫者,每个家庭都会将鲜花、食品、酒水等物品摆放在墓前,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