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爱“未央”!从古代皇室到今日网文都常用,你可知它有多少意思?
都爱“未央”!从古代皇室到今日网文都常用,你可知它有多少意思?
“未央”一词在文艺作品中频繁出现,从古代皇室到现代网络文学,其身影无处不在。它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意义,为何能跨越千年仍鲜活如昔?本文将带你探寻“未央”的文化密码。
“未央”一词,看似普通,却自带高雅韵味。从中国台湾作家鹿桥的《未央歌》,到音乐人黄舒骏的同名校园歌曲,再到各类古风小说和影视剧标题,“未央”的出现总能引发人们的共鸣。
“央”指“中心”,“未央”代表“未半”
“未央”的最早出处可追溯至《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这里的“未央”指的是夜未过半,而非未结束。南宋朱熹在《诗经集传》中注释:“央,中也。”这一解释在《汉书》中亦有印证,汉武帝《李夫人赋》中的“惜蕃华之未央”即取“未半”之意。
从“未半”衍生到时间和空间的“无尽”
“央”字的本义为“中央”,引申为“广大、久远”。在屈原的《楚辞》中,“未央”既表示时间上的“无尽”,也象征空间上的“无际”。《老子》中的“荒兮其未央哉”则描绘了一幅“茫茫无极”的景象。
有趣的是,“未央”有时还具有“不久、不远”的含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汉代将“未央”的“无尽”寓意发挥到极致。汉高祖刘邦在长安修建的未央宫,与长乐宫并称“长乐未央”,寓意汉朝国运永无尽头。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未央宫的建造规模宏大,刘邦初见时曾责问萧何过于奢华,萧何则以“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回应。
长乐未央,大汉风华
在汉代,“未央”不仅是宫殿之名,更成为吉祥语的常用元素。汉代瓦当、铜镜铭文中,“长乐未央”“长生未央”等吉语屡见不鲜,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典故,都来自“未央宫”
未央宫的建筑布局和功能区划,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典故和文化符号。例如,“椒房殿”以花椒涂壁,象征温暖和多子,成为后妃居所的代称;“昭阳殿”则是宠妃的居所象征;“金华殿”与儒学教育相关;“承明庐”则象征着官员的仕途。
未央宫内的“石渠阁”和“天禄阁”作为皇家藏书之所,成为后世图书馆的雏形。而“兰台”则演变为秘书省的代称。未央宫南门“端门”更是成为历代皇宫正门的范式。
汉代之后,未央宫虽已损毁,但“未央”二字却成为皇家权威的象征,频繁出现在历代文人的诗词中。无论是豪迈的颂圣之作,还是幽怨的宫词,都为“未央”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原文来自国家人文历史、瞭望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