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药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排毒,古今医家这样用
一味中药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排毒,古今医家这样用
黄芪,这味在中医临床中使用率极高的中药,自古以来就备受历代名医推崇。从《本草纲目》到《金匮要略》,从补中益气汤到补阳还五汤,黄芪的功效和应用在古代医书中有着详尽的记载。让我们一起走进古籍,探寻黄芪的养生之道。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黄芪的补虚功效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对黄芪有着详细的记载。据李时珍描述,黄芪“释名黄芪,叶似槐叶而微尖小,又似蒺藜叶而微阔大。青白色,开黄紫花,大如槐花,结小尖角,身长寸许。根长二三尺,以紧实如箭者为良。”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善益气补虚,排脓生肌。
在民间,黄芪的传说故事广为流传。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人,擅长针灸,为人厚道谦和。一次,他上山采药为救一名坠崖孩童而献身。老人身体瘦弱,脸色淡黄,人们尊称他为“黄耆”(耆指社会上有名望的老者)。老人离世后,人们发现在他的墓旁生长出一种味甘而且能够消肿、排毒的草药,人们用它治救了很多病人。
张仲景与《金匮要略》:黄芪的补气利水作用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多个含黄芪的经典方剂,其中防己黄芪汤最为著名。该方由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要用于治疗气虚型肥胖。
气虚型肥胖是指身体因气不足,导致体内的水湿无法正常代谢和排出。气虚的人通常感觉疲乏无力,稍微做点事情就会觉得累得慌。久而久之,这些停留在体内的水湿就会转化为脂肪,尤其是腹部和下肢,很容易出现浮肿的现象。这类人通常被形容为“喝水都会胖”,因为他们的体内已经失去了有效代谢这些水分的能力。
防己黄芪汤中,防己是一味重要的利水药材,它能有效祛除体内多余的湿气和水分。黄芪则主要作用于补气,尤其是补脾胃之气,这样可以恢复脾胃的运化能力。此外,黄芪还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非常适合那些因气虚导致下肢水肿的人。黄芪与防己的搭配,既能增强利水消肿的效果,又可以避免因单纯利水而造成的气虚现象,二者相辅相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东垣与补中益气汤:黄芪的补中益气功效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对黄芪的应用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脾胃论》中创制的补中益气汤,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补中益气汤由柴胡、升麻、当归、陈皮、炒白术、炙甘草、人参、黄芪组成,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脾是人体后天之本,是气血化生之源。脾气不足,不能上给于心,就会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等症状。脾气不足导致的失眠,其特点是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越困越失眠。中医认为,想要改善这类失眠,最重要的就是要健脾益气。
补中益气汤中,黄芪可以补气固表止汗,人参大补元气,柴胡和陈皮疏肝解郁,当归补血养血,升麻升提中气,炒白术健脾和胃。这些药物相互配合,共同发挥补中益气的功效。
除了口服汤药外,还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改善睡眠问题。例如,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之一,具有调节心血、滋养心神的功效。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揉按此穴有助于改善脾气虚。公孙穴与气血关系密切,每天按揉可气血双补。
王清任与补阳还五汤:黄芪的补气化瘀作用
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记载的补阳还五汤,是黄芪在补气化瘀方面的重要应用。该方由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等症状。
补阳还五汤的适用人群为体质较好、体格健壮或肥胖、颜面赤红或偏暗、血压偏高、便秘倾向的人群。阴虚血热或有出血倾向的人群需慎用或禁用本方。
在临床应用中,补阳还五汤的剂量和配伍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例如,中风急性期可加防风;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兼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桂枝、生蒲黄;兼有口眼歪斜者加菖蒲、生僵蚕、白附子、全蝎;兼有偏头痛者加茺蔚子、钩藤;兼有眩晕者加菊花、蔓荆子、白芷、元胡;兼口禁或唇缓涎出者加钩藤、僵蚕;兼失眠者加知母、茯神、酸枣仁;兼血压高者加珍珠母、石决明、磁石、牛膝,黄芪用量宜少;若血脂高者加山楂、大黄;兼血压偏低者黄芪宜加量;若体温升高,可加知母、花粉凉润之品以制之;若半身不遂已久,脉虚缓无力者重用黄芪;若病日不久,邪气仍盛,正气未衰,脉弦有力者不用黄芪为宜;若瘫痪日久,曾用过桃仁、红花、归尾等活血药,效果不明显可改用水蛭、虻虫药,以破瘀通络;若以下肢瘫痪无力为主者加补肝、肾之剂,如桑寄生、功劳叶、千年健、枸杞、牛膝、地黄等;上肢瘫痪为主者加桂枝;右侧瘫痪加人参、白术,左侧瘫痪加熟地、杭菊;腰脊无力者加枸杞子;若肌肉萎缩者加鹿角胶、阿胶、鱼鳔;如果原方剂中加上蜈蚣、全蝎、白附子则疗效更佳。
一个典型的临床案例是65岁的赵某,他因左侧麻木无力三个月,伴疲乏无力、气短、健忘、无精神,曾在某市医院住院一月,诊断为:高血压、脑梗死及颈椎病。苔白,舌质淡,脉弦缓。辨证:气虚血瘀、风中经络。治法:益气活血通络,兼以平肝熄风。药方:黄芪30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桃仁12g、丹参15g、红花10g、山楂15g、地龙10g、天麻12g、远志10g、水蛭5g、路路通15g、桑寄生15g、川牛膝15g、天竺黄10g,水煎服20剂。服药两月后,左侧肢体麻木症状消失,气短乏力症状减轻。
黄芪的现代应用与注意事项
黄芪在现代养生中应用广泛,其补气固表、利尿排毒、生肌托毒的功效被现代人所重视。黄芪可以用来调理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腹泻、脱肛等症状,对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此外,黄芪还常用于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以及抗炎消肿。
然而,黄芪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感冒发热患者不宜服用;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需遵医嘱使用;孕妇和儿童应慎用。用药期间建议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在日常生活中,黄芪可以多种方式食用。例如,黄芪粥是常见的养生食品,适合体虚乏力的人群。黄芪泡水也是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适合日常饮用。在烹饪中,黄芪可以用于炖肉、煲汤,既能保持肉质鲜嫩,又能提高营养价值。
从古代名医的智慧到现代养生实践,黄芪始终以其卓越的补气功效和广泛的临床应用,成为中医养生的重要药材。无论是补虚、利水还是化瘀,黄芪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在使用黄芪时,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以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