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城市周边丹崖,兰州水墨丹霞的生态守护之路
国内最大城市周边丹崖,兰州水墨丹霞的生态守护之路
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这片被誉为“黄河彩丘,水墨丹霞”的地质奇观,以其独特的红山湾地貌和丰富的地质遗迹,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然而,在这片壮丽景观的背后,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生态保护措施,确保这大自然的馈赠得以永续保存。
丹崖之上的守护者
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横跨兰州市的永登县、西固区、皋兰县,规划面积达408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距离省会城市最近的丹霞地貌群。这片地质奇观形成于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距今已有1.5亿年的历史。然而,这片丹崖并非天然形成的美景,而是大自然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留下的“伤痕”。这里的丹霞地貌是因气候变化、水土严重流失、生态恶化而形成的典型地貌。因此,地质保护、生态治理在兰州市黄河治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党建+”引领生态保护
兰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景区的开发和建设者,深知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公司党委所属各党支部注重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业务工作的动力。在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项目实施过程中,党支部把典型引路作为重要手段,全力抓特色、出亮点,将工作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实践任务中。在开展的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一期工程“百日攻坚”活动中,公司党支部成立了一个党员先锋队,六个攻坚突击队,24小时坚守施工现场,推进了项目建设,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制订了“10天节点综合检查”制度,结合项目实际,对发现的问题现场解决,既知既改;总结施行了建设、设计、监理、施工、跟踪审计单位“五位一体工作法”,五方协同作战,集中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项目进度;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转作风、抓落实、见成效”专项整治行动,解决了职工的思想认识不够和工作作风不实问题;坚持重心下移,深入现场走访调研,开展了“下蹲解难题”活动,化解矛盾纠纷,整改突出问题;应用PDCA闭环管理模式,分解任务,制定清单,明确职责。通过党支部各项活动的开展落实,公司涌现出了一批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先进典型工作者,打造了一支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四铁精神”团队。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顺利实现了2021年5月1日内测试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21年10月1日,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正式开园运营,成为了兰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科学规划,守护地质遗迹
景区开发过程中,兰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始终将地质遗迹保护放在首位。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划定的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红线,走生态越美好、发展越兴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景区内主体景观分布面积可达600平方公里,核心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是连片分布面积最广,规模最宏大的丹霞地质景观区。周边分布有十里铺水库、马掌沟水库等大小十余个水库与丹霞地貌相连,形成了山水呼应的特殊景观,与张掖丹霞等形成鲜明对比,特色明显。丹霞山体的背面多较为缓坡,植被较好,多为荒漠化植物,耐干旱。但植被脆弱,种类较少,人类活动极易造成破坏,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并伴生大面积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经过持续的生态保护努力,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不仅保持了其独特的地质景观,还为游客提供了更优质的游览体验。景区内的丹霞崖壁、孤峰、幽谷等奇特景观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游客可以通过步行栈道、骑骆驼或乘坐直升机等多种方式探索这片神奇的土地。景区还设有多个观景平台,如海拔1959米的丹顶揽胜,是俯瞰全景的最佳地点;丝路霞光则是观赏日落的绝佳位置,三个连续观景台提供了不同视角的壮丽画面。
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的未来规划中,生态保护将继续占据核心地位。景区将依托其独特的地质遗迹和生态景观,打造成为国家地质遗迹保护示范基地。同时,景区还将充分发挥其在科普教育和研学旅游方面的潜力,成为人们了解地质科学、生态环境的重要窗口。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这片“黄河彩丘,水墨丹霞”,正以科学的保护措施和创新的开发理念,书写着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篇章。这片地质奇观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凝聚着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与呵护。未来,这里将继续以更加壮丽的身姿,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着黄河之滨的生态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