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儿童眨眼背后的心理秘密:抽动症的真相与应对之道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19:3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儿童眨眼背后的心理秘密:抽动症的真相与应对之道

“妈妈,你看,他又在眨眼了!”在公园的长椅上,一位年轻的母亲指着不远处正在玩耍的孩子,对身边的另一位母亲说。被指的孩子大约七八岁的样子,正和其他小朋友追逐嬉戏,时不时地快速眨动着眼睛。那位母亲笑了笑,说:“我家孩子也这样,一开始以为是模仿别人,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叫抽动症的病。”

抽动症,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它通常在3-12岁之间发病,男孩多于女孩。抽动症的症状多样,除了频繁的眨眼外,还可能包括皱眉、咧嘴、撅嘴、缩鼻、扮鬼脸等面部抽动,以及点头、摇头、扭脖子等头部和颈部的抽动。随着病情的进展,孩子们还可能出现四肢抽动、发声抽动等复杂症状。这些抽动症状会在孩子情绪紧张、焦虑、兴奋或者疲劳的时候加重,在孩子安静和放松时有所缓解。

抽动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它可能与遗传、环境、心理等多种因素有关。抽动症除了在家族中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失衡也可能与抽动症的发生有关。此外,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紧张等情绪问题,结膜炎、鼻炎等局部疾病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面对抽动症,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家长要保持冷静和耐心,避免过度指责和强行制止孩子的抽动行为,以免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其次,要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治疗。抽动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药物疗法、物理疗法等,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行为疗法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正面强化、示范等手段建立良好行为模式,减少眨眼次数。例如,当孩子停止眨眼时,可以给予奖励,以增强其控制抽动的信心。心理支持治疗则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或家庭干预,帮助家长和孩子理解症状,并给予情感支持。肌肉放松训练指导孩子进行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技巧训练,缓解肌肉紧张引起的眨眼。此外,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族和抗焦虑药物如舍曲林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辅助治疗。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方法往往需要结合使用。比如,一位8岁的小男孩,因为频繁眨眼被带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抽动症后,建议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家长首先调整了对孩子的态度,不再因为眨眼而责备他,而是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医生教给了孩子一些简单的肌肉放松训练,比如深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松弛。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的眨眼频率明显减少,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

抽动症虽然可能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控制和治疗的。作为家长,首先要对抽动症建立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面对抽动症。抽动是疾病的症状而不是孩子本身调皮捣蛋,而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在此基础上,家长要有放松的心态,很多家长会非常焦虑关注、纠正孩子的异常行为,这会给孩子的后续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抽动障碍患者及其家属需给予医学教育及心理支持,如果孩子病情比较重,家长需要和学校的老师做好沟通,让老师清楚了解孩子的一系列行为是由于疾病导致的,并非调皮捣蛋。对于学龄期的抽动障碍患者,如果能够获得老师的理解,将会有助于孩子的后续治疗。除了老师,同学的理解也很重要,老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消除同学对于孩子的歧视。

对于抽动症,许多家长非常焦虑担心疾病是否伴随孩子终生。抽动障碍整体治疗效果是良好的,多数的抽动障碍患者在青春期或成年期会缓解,抽动障碍儿童长大后可以像健康的成年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仅有20%左右的抽动障碍患者的抽动会迁延到成年或终生,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职业生涯。

当家长发现孩子频繁眨眼,且眨眼同时伴有清嗓子、发出吭吭声等其他异常动作,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儿童行为发育门诊,让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早发现、早干预孩子的抽动症状,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如果发现孩子频繁眨眼,不要简单地认为是坏习惯,而应及时就医并给予心理支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耐心的陪伴,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这一困扰,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