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选择甜味剂?
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选择甜味剂?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需要特别注意甜味剂的选择。麦芽糖浆因其高血糖生成指数(GI)而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容易导致血糖水平快速上升,增加并发症风险。相比之下,赤藓糖醇和木糖醇等低GI甜味剂则是更好的选择,它们不仅能提供甜味,还能避免血糖剧烈波动。通过科学选择甜味剂,糖尿病患者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常见甜味剂的分类与特点
甜味剂是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类。与蔗糖、果糖等添加糖相比,甜味剂具有甜度高、能量低、稳定性好等特点,在食品中只需添加极少的量就能获得适宜的甜度,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且更适合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和老年人等需要控制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特殊消费群体。
糖醇类营养性甜味剂
糖醇类营养性甜味剂是糖的衍生物,其结构和甜度与糖类似。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木糖醇、乳糖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异麦芽糖醇等8种糖醇成分作为食品中的甜味剂。该类甜味剂提供的能量比糖少,不会导致明显血糖反应,且可以显著降低龋齿风险,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口香糖和含片类食品中。
赤藓糖醇与木糖醇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两种。赤藓糖醇的代谢热量值只有0-0.2Kcal/g,远低于木糖醇的代谢热量值,这一特性更适合于对“零热量”的需求的人群使用,如“零热量的饮料”等。赤藓糖醇的血糖指数(GI)为0,平均升胰岛素指数为2,木糖醇的血糖指数为13,平均升胰岛素指数为11,赤藓糖醇对血糖的影响比木糖醇的影响更小,并且几乎不参加新陈代谢,90%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这种特性更适合于糖尿病人使用,并且耐受量比赤藓糖醇更大。
天然非营养性甜味剂
甜菊糖苷是从甜叶菊中提取的一类具有甜味的萜烯类配糖体,呈白色粉末状,易溶于水,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热量仅为蔗糖的1/300。甜菊糖苷与蔗糖相比甜味延迟,且后苦味比较明显,与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等混合使用可协同增加甜度,使甜味更纯正。一般常用于制作饮料、烘焙食品、酸奶、调味酱、糖果等。
罗汉果甜苷是从罗汉果果实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240倍,热量仅为蔗糖的1/50。罗汉果甜苷甜味类似甜菊糖苷,且无不适后味,芬芳可口,是添加到水果饮料中的理想选择。
人工合成的非营养性甜味剂
阿斯巴甜是由食物中的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两种氨基酸化合而成,其甜度为蔗糖的100~200倍。阿斯巴甜在高温或高pH值环境下易水解,因此不适用于高温烘焙食品,不过可通过与脂肪或麦芽糊精化合提高其耐热度。因阿斯巴甜具有味道好、甜度高、能量低等特点,目前已被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用于食品工业,在我国可用于碳酸饮料、面包、糕点、口香糖、糖果、冷冻饮品等食品中。
三氯蔗糖(蔗糖素)是唯一以蔗糖为原料合成的甜味剂,甜度为蔗糖的600倍,具有热稳定性好、不易分解、安全性高等优点。三氯蔗糖甜味纯正,对苦、涩等味道有掩盖效果,是目前为止最接近蔗糖的人工甜味剂,可用于饮料、水果罐头、酱油、复合调味料、配制酒等食品中。
安赛蜜(AK糖)是一种无热量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且口味适宜,被广泛应用于糖果、烘焙食品、冷冻点心、饮料、混合甜品以及餐桌甜味剂等食品中。安赛蜜和阿斯巴甜两者按1∶1复配使用会使甜度增加30%,如果在使用时再适当搭配甜蜜素,会使制品的甜味口感更流畅,味道更纯正。
甜蜜素甜度约为蔗糖的30倍,风味良好,不带异味,还能掩盖其他甜味剂带来的苦涩味,可用于冷冻饮品、果酱、面包、糕点等食品中。甜蜜素在复配使用时,主要搭配前甜、后甜较长的高倍甜味剂。
糖尿病患者选择甜味剂的建议
糖尿病患者在选择甜味剂时,应优先考虑低GI值的甜味剂。低GI甜味剂不会引起血糖水平的快速上升,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常见的低GI甜味剂包括赤藓糖醇、木糖醇、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甜苷等。
在使用甜味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适量使用:虽然低GI甜味剂对血糖影响较小,但过量摄入仍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
- 阅读食品标签:选购预包装食品时,应注意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了解产品使用的甜味剂种类及食品总体的能量含量。
- 个体差异:不同人群对糖醇的耐受度有较大差异,应根据自身情况酌情选择并适量食用。
- 避免高糖食品:即使使用了甜味剂,也应避免食用高糖食品,以控制总能量摄入。
案例分析
李先生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平时喜欢喝甜饮料。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使用赤藓糖醇作为甜味剂。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李先生发现自己的血糖控制得更好了,同时也能享受到甜味带来的愉悦感。这个案例说明,通过科学选择甜味剂,糖尿病患者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好地控制血糖。
结语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选择合适的甜味剂非常重要。低GI甜味剂如赤藓糖醇、木糖醇、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甜苷等,不仅能满足糖尿病患者对甜味的需求,还能避免血糖水平的剧烈波动。通过科学选择和合理使用甜味剂,糖尿病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