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不懂这一点,你一辈子是愚者思维!什么是"幸存者偏差"?解决4个步骤!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14:5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不懂这一点,你一辈子是愚者思维!什么是"幸存者偏差"?解决4个步骤!

你不知道你有多容易陷入逻辑谬误中。请回答这一题:「拥有100万粉丝的网红都赚超多」,请问正确与否?如果你觉得这句话是对的,那你很可能陷入其中。

你可能听说过"幸存者偏差"这个词,它和"幸存者愧疚"是不一样的概念。这不是在描述幸存下来的人怎么样了,而是指我们一般大众很容易出现的一种逻辑谬误,即误判事实的心理现象:"幸存者偏差"。

那什么是幸存者偏差?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严重后果?如何减少幸存者偏差导致的逻辑谬误?感兴趣的话就继续阅读下去。

故事

在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和德军交战,盟军发现我方的战斗机损失非常惨重,因此开始研究如何有效加强战斗机的防护。于是盟军邀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教授亚伯拉罕·沃德来协助:"如何加强战斗机的防护,才能有效降低被击落的概率?"

沃德教授对战斗机进行了统计和研究,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弹最多的地方是机翼,中弹最少的地方是发动机。

指挥官听后,很快地站起来说道:"马上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地方。"

但沃德教授却提出反对:"我们应该强化发动机的防护。"

沃德教授提出了4个原因:

  1. 我们只有统计幸存返回的飞机,也就是幸存者。
  2. 飞机中弹的位置非常集中,并非分布在各处。
  3. 即使机翼被多弹击中,似乎也能够安全返回。
  4. 在发动机部位的子弹孔较少,并非这个地方不容易中弹,而是一中弹,很可能就回不来了。

最终,军方采取了教授的建议,加强发动机的防护,结果也证实教授的假设是正确的。

这个例子说明,如果军方只从幸存者的数据来判断,就会陷入一种看似很合理的判断,但却偏离了真正事实的结果。机翼严重中弹就加强机翼,但事实上致命关键不是机翼,而很可能是没有中弹的发动机和机身。只考量了幸存者,得出的局限性结果,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是指人们只收集和观察"幸存者"作为参考值,却没有把"未幸存者"或其他的数据也一并作为考虑的因素。这样的情况就很可能导致与事实不符的偏误。

举一些"幸存者偏差"在生活上常见的例子。

我相信大家都曾经听说过,很多创业成功人士都是辍学的,然后那些硕士、博士都为他们工作,像是微软的比尔·盖茨、脸书的扎克伯格、苹果的乔布斯。他们确实都是从大学退学,然后去创业的。

这就让很多人以为:"上大学不会让你的企业成功。如果你要创业成功,就别浪费时间读大学,赶紧辍学去创业吧。"

然而这正是最典型的"幸存者偏差"。你是否有考虑过这些成功人士背后还有的其他因素呢?比如比尔·盖茨辍学并成功创办了微软,这没错。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比尔·盖茨的妈妈当时认识IBM的董事长John R. Opel。IBM是美国一家跨国(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顶尖科技及咨询公司。比尔·盖茨通过妈妈的介绍认识了IBM的董事长,这代表比尔·盖茨不单单是辍学,也是因为他拥有强大的资源和人脉,或是其他没提到的因素,使他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你很可能也有的幸存者偏差

在我们的生活中,"幸存者偏差"的思维谬误也常常不自觉地发生。

1. 产品的宣传

在社交媒体或广告上,看到某保养产品或减肥产品,测试者们分享自己的显著效果,比如使用后减了10公斤,使用后痘痘毛孔三天就没了。

不过,大家没有想一想,也许他们的成效不是单一的因素。在用减肥产品过程中,也有饮食控制和运动;在使用保养产品时,有良好的生活及睡眠习惯。这些很可能也是成效的关键。这些人没有说谎,也不是说产品完全没效(排除那些故意造假的广告),只是我们很少或没看到成效不佳那部分人的使用分享。

2. 老旧的家电

对于电器产品,我们常常认为过去的电器品质很高。事实上,未必所有过去的电器品质都是高的,因为能留下来的旧产品本身品质高才被留下来的。而那些早已损坏丢弃的电器,已经被我们理所当然地忽略了。所以并非现在的电器品质较差,以前的电器品质就好。两者都有好的,也有差的。不过,不排除现在商家为了利益,故意把产品设计成不耐久。

3. YouTuber梦幻职业

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自由的网络工作越来越让人向往,像是YouTuber、网络主播、直播打游戏等。在旅游的时候,同时又有钱入袋;可以一面打游戏,一面有钱赚;拍拍个影片,就会得到许多名声和赞助。结果就使许多人产生一种错觉:当YouTuber很爽、很容易、赚大钱。而自己真正去做时,却发现不是同一回事。

这是因为那些能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网络成功者"其实只是一小部分人。就以YouTube为例,依据统计网站的调查,每一天平均都有72万小时的影片上上传到YouTube。可是我们往往只看到那1-5%的"成功者",剩下的99%-95%的"还没成功的人",我们却看不到。

这就是一种"幸存者偏差",网络上也叫"死人不会说话"。

网络上常见的幸存者偏差

其实网络上也常提到这些例子,这里就简单整理10个,看看你是否也这么认为。

  1. 很多人认为gay都长得很帅。
    怎么gay都是帅哥?其实好看的人,我们才会去注意。也许长得较普通的gay,我们没有去留意他们罢了。

  2. 亚裔学生数学都很好。
    在美国或一些西方国家的人会有这样的想法。然而很可能到美国上学的亚裔孩子,他们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原本就相对优越。事实上也有许多数学不好的亚洲小孩。

  3. 老妈从来都不挑食。
    妈妈经常会认为孩子挑食,而自己不会。这也许是妈妈自己在买菜时,已经挑了自己会吃的菜。

  4. 遇到熊要装死。
    有一种说法,装死能让熊以为是尸体而离开,当然不激怒熊是最好的逃离方式。但不代表熊不吃动物尸体。那些装死没活下来的人们,也许我们无从得知而已,因为死人不会说话。

  5. 喝红酒能长寿。
    曾听闻那些长寿的老人多少都有喝红酒的习惯,这样看来,喝红酒就是长寿的秘诀。不过,大多数人却忽视了那些也喝红酒,却不到50岁就去世的概率。

  6. 成为运动员会赚大钱。
    每次世界杯会看到新闻报道这个足球明星年薪多少千万,那个足球明星年薪多少亿。原来踢足球能这么赚钱,早知道我也去踢足球。然而只是没注意到那些工资不高,没上新闻的运动员。

  7. 网红都大赚钱。
    看到许多人当上网红后买房买车,生活变得丰富起来。然而流量不等于收入。不少大流量的网络小说家、漫画家、YouTuber,由于没有以企业的方式经营,即使有很多粉丝流量,但依然没有获得很大的收入。

  8. 自闭症的人都擅长画画。
    这是大众的刻板印象。自闭症是一个谱系,就像色彩的光谱一样,从有艺术天分到普通再到严重的发展障碍都有人在,里面也含有智力普通到智力低的人。自闭症都擅长画画是一个谬误。

  1. 意大利人都讨厌凤梨披萨。
    这是网络上经常流传的一句话。根据YouGov数据分析网站的调查,的确有77%的意大利人讨厌凤梨披萨,那么这就证明还是有23%的意大利人能接受凤梨披萨吧。

  2. 只要有一样的机遇就能成功。
    许多被成功人士所激励,如马云、马斯克、巴菲特等人,认为模仿他们的一切举动,吃苦、努力就能像他们一样成功。然而却没有看到他们也有过往不成功的经历,造就他们现今的成果。

被滥用的幸存者偏差

不过,当你知道什么是幸存者偏差后,先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有些人滥用了"幸存者偏差"。

一个常见被滥用的例子,古罗马有位政治家叫西塞罗。某天一个虔诚的信神朋友给他介绍一副画:"在一艘船难中,这些人因为祈祷而活了下来。"然而西塞罗听后便说:"那么那些祈祷后而淹死的人的画在哪里?"言外之意,西塞罗的意思是说:"这些人不是因为祈祷才活下来,而是活下来的人,刚好是祈祷的人。所以祈祷有用吗?"

这个故事传出后,就被许多无神论者和头脑简单的人滥用。"我可以证明神不存在。"、"我给你讲个例子。"、"西塞罗…什么什么…"、"所以信神的人都是幸存者偏差。"

等等… 如果你就这样相信了,你就被他扭曲了"幸存者偏差"的意思。这里分成三点:

第一,事实上"幸存者偏差"并非在否定一开头认为导致结果的因素,比如"祈祷让人在灾难中活下来",因为这些幸存的人当中也有概率是因为"真心祈祷而活了下来的",毕竟我们不能说它是0%。

第二,也要一并考虑其他因素,比如这些人有祈祷也刚好遇上了路过的船只。

第三,谁能肯定没有活下来的人就祈祷过了?也许没有活下来的人就是没有祈祷呢?因为死人不会说话。

滥用幸存者偏差的人,往往会直接下定论。"祈祷是不会让人活下来的。"、"神是不存在的。"然而神存不存在,祈祷有没有用,也应该还有其他更多的例子去考量。那些直接下结论的人,其实自己也同样陷入了"幸存者偏差"的情况中。

有点混乱对吧?说简单点好了。前面说到"遇到熊要装死",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但并没有说"遇到熊装死"是错的。也许有的人就是"遇到熊装死",结果逃过了一劫。

因为遇到熊装死,也有概率是真的,所以我们不能直接说"遇到熊装死"就是错的或就是对的。只能说有些人"遇到熊装死"有用。我们应该查证它的概率和其他一并结果导向的因素。至于遇到熊真正要怎么做,大家就自己查找资料吧,这才是逻辑正确的"幸存者偏差"。

如何避免幸存者偏差?

那要如何避免自己陷入幸存者偏差的思维,可以参考以下4点。

1. 思考你看不到的东西

人们习惯眼见为实的事情,也就是"看得见的,我就相信"、"看不见的,我就不相信"。然而这个是愚者的见解。简单的道理,空气我们看不到,它就不存在了吗?科学没有发现的事,就能说假的吗?那发明家是怎么发现和发明出前所未有的东西的呢?如果他认为看不见就不存在?

因此不只看你能看到的东西,也可以想想在所有在同一道路上,我们没看到的东西。

2. 反向的思考

好,很多时候我们虽然知道要思考看不到的东西,但往往就因为看不到,所以才不知道要思考哪些东西。不妨可以从反向思考开始。回到最开始的例子,中弹最多的地方是机翼,中弹最少的是发动机,结果安全返回。反过来看,如果中弹最多的是机身,中弹最少的是机翼,飞机还会安全返回吗?

我们固然要看已成功的案例,但我们也要反向思考那些失败的情况,再反推成功的方法。

3. 问第二个"为什么"

在我们进行反推后,下一步就是问"为什么"。在为什么背后,其实还有为什么,永远有第二个为什么。为什么发动机中弹最少?为什么子弹只打在机翼?为什么机翼中弹还能返回?等等… 在畅销心理学书籍《快思慢想》中提到,人类大脑每天需要处理很多信息。大脑为了不让自己累坏,出现了两种模式:一种是依据直觉的"快思",一种是根据逻辑的"慢想"。

"快思"不需要太累脑子,表面说什么,大脑就直接接受什么答案。"中弹最多的是机翼!"、"那直接加强机翼!"

然而"慢想"的话,就会根据逻辑来判断。"机翼部位中弹非常多"、"那为什么发动机部位中弹最少呢"、"逻辑推出因为发动机一中弹,很可能就无法返回给我们看到了。"

问第二个"为什么",可以厘清导致的原因,并且能考证这句话是否有逻辑根据。

4. 考虑概率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会知道找因果关系,但却忽略了是否有概率问题。概率是指这个情况有多少的可能性,比如机翼中弹后安全返回的概率,机身中弹后返回的概率,这些如果都有深入考察,都能找到大概的概率。然而算出了概率,我们自然就知道,不能以偏概全地说某件事。

当你无法算出概率,那样你就很可能陷入幸存者偏差的盲点中。

结语

当你知道幸存者偏差后,也不是叫你什么事都去区分这句话"是幸存者偏差",这句话"不是幸存者偏差"。懂得幸存者偏差的道理,是让我们不要陷入看似合理却似是而非的东西上,而是让自己更了解事实的工具,更好地避免陷入过度自信的误判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