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山火:一场生态浩劫背后的多重反思
加州山火:一场生态浩劫背后的多重反思
2025年1月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突发山火,洛杉矶成为重灾区。这场山火在高温、干旱和强风的多重作用下迅速蔓延,截至1月11日,已烧毁超过1.23万栋建筑,造成至少16人死亡,21万人紧急撤离。这场灾难不仅是一场生态浩劫,也暴露出美国在应急管理和资源分配上的诸多问题。
灾难现场:失控的火海
1月7日上午,洛杉矶县好莱坞山附近突发山火,随后迅速蔓延至多个地区。狂风和野火袭击了这座人口近1000万的大都市,影响了各个社会经济阶层的社区。据加州消防局副局长布莱斯·贝内特透露,消防人员正面临险要地形、茂密灌木丛及炎热干燥天气等多重挑战。
这场猛烈的山火始于7日早上,持续到8日晚。洛杉矶居民詹姆斯表示,7日上午开始风非常大,街上很多树被吹倒。火势从下午开始变大,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帕利塞德和伊顿地区。由于7日风向一直往南,伊顿的火势从山上蔓延下来,导致社区被波及。
玛利亚的家距离洛杉矶市区60公里,距离最近的起火点约55公里。她描述撤离过程时称“绝望”。人们在推特上看到很多人坚守家园,但当火势真正燃烧起来时,大家不得不慌张撤离。整个场景非常恐怖,人们感到无能为力。她还提到警力紧缺,很多人自行撤离,没有看到消防员。
受灾居民梅赛德斯·贝克回忆道:“我带着我儿子跑进车里。他害怕得哭了出来,我也很害怕。我们只能试着尽快离开帕利塞德。”另一位居民弗洛朗丝·克恩斯则表示:“(火势蔓延)实在是太快了。我有个朋友去了邻居家,发现那里已经被完全烧毁了,给我们发了视频,我们这才确信(发生了火灾)。”
这场山火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还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84岁的音乐人本尼·莫平表示,他的所有乐器都在大火中被毁。更令人痛心的是,许多家庭失去了家园,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困境。姬特·戈德史密斯说:“我们正在努力思考下个月该去哪里,我们的孩子就要诞生了。我们(在灾区)有很多朋友,也受到了很多的照顾,我们非常非常想留下来,失去他们几乎比失去家园还要艰难。”
救援行动:混乱与挑战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约7800名消防员及大量设备投入灭火工作。然而,救援行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干燥天气和强风使得火势难以控制,消防人员在复杂地形中艰难推进。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面对火情,由于领导层缺乏明确指挥,消防部门运作一直处于混乱之中。洛杉矶市维护非洲裔消防员权益协会主席罗伯特·霍金斯指出,一些消防员已穿好防护服准备灭火,却被告知下班回家。还有几次消防员准备前去灭火时,却发现没有足够的消防车带他们进入火场。他表示,消防部门领导层的表现令人沮丧,无法让人信服,消防人员对领导层毫无信心。
加州居民克里斯蒂安·福尔斯表示:“我认为在核心层面上,作为美国公民和洛杉矶市民,我们期望政府能够提供服务。当人们发现自己的基本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他们会很生气。我认为加州人民,他们愿意支付高税收,他们愿意支持他们不一定同意的事情,因为这背后有一个基本的假设,那就是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但现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政府)管理不当,当人们感到害怕,当政府对火情零遏制,人们会向自己发出疑问,我们的税金都用来干什么了。”
还有加州居民表示,火灾发生以来,他没有从政府基层官员那里得到任何有效信息。加州居民 迈克尔·摩尔说:“我还没见过他们任何一个人能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我只能问我的邻居,我的房子怎么样了,我确实不知道该说什么,基层官员根本不会来联系我们。”
国际援助:全球关注
这场灾难不仅牵动着美国人民的心,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加拿大派出全球最大灭火飞机H47及50名消防员,伊朗红新月会也表示愿意提供人道主义支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更是宣布,已指示乌克兰内政部长和外交官为可能的救援行动做好准备,150名消防员已待命。
灾难背后:自然与人为因素交织
这场灾难并非偶然,而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人员认为,虽然现在难以确定气候变化在其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但当地长期干旱、气温走高、强风肆虐等自然因素为山火肆虐创造了“完美条件”,而郊区规划、林木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也值得反思。
法新社援引美国独立机构“气候总站”负责科学事务的副总裁克里斯蒂娜·达尔的话报道,山火迅速蔓延一般关联气温偏高、干旱和大风等因素,“目前加州南部地区已具备上述所有条件”,其中“最明显的气候信号是气温”。根据现有数据,2024年可能会被宣布为美国乃至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气候变化专家帕特里克·冈萨雷斯说,虽然尚不清楚这场山火具体起因,但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高温天气愈加频繁,加州南部各地自1895年以来平均气温上升多达2摄氏度,更容易触发野火。欧洲森林研究所火灾应对专家林登·普朗托也指出,1980年以来,加州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摄氏度,植被干燥的天数翻了一番,山火风险随之升高。
更糟糕的是,极端天气导致2024年加州南部山区植被异常茂盛。英国生态与水文学中心野火专家玛丽亚·露西娅·费雷拉·巴尔博萨说,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带来大量降水,加州南部地区植被去年上半年过度生长,到了下半年又遭遇大范围干旱,大量干燥植被推升了火灾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极端降水与极端干旱天气之间的突然转换会随着气候变化越来越频繁。英国《自然》杂志2023年刊载的一篇文章指出,今后这种相反天气之间的短期大幅波动将越来越多,且程度会越来越剧烈。
这场山火背后的大风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当地典型的秋冬季节性强风“圣安娜风”因擅长“煽风点火”而素有“魔鬼风”的恶名。它由内陆吹向沿海地区,温暖干燥且风速大,极易助长火势。按英国爱丁堡大学火灾学教授罗里·哈登的话说,在这种风作用下,即使些许余烬,也能发展成燎原之势,令消防员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这场山火还获得另一股反常强风的加持。美国国家气象局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城分支机构专家保罗·施拉特对路透社记者说,这股风从科罗拉多河谷下游一个形状奇怪的风暴系统背后吹过来,穿过山脉后又在背风坡形成“山地波”现象——风势“如同海浪一般”在撞击下增强,从而助长火势。科罗拉多州2021年年底就发生过类似的“山地波”,风速高达每小时180多公里,“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火灾都会很快失控”。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大气学家阿波斯托洛斯·武尔加拉基斯说,加州南部每年此时都是野火高发季,这次情况更严重,“史无前例”。另外,研究表明,由于气候变化,加州野火季正在“拉长”。不少研究人员也认为,对加州而言,野火季恐会发展为“野火年”,全年风险处于高位。
制度反思:从对比中看本质
这场灾难不仅是一场自然界的浩劫,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国家在灾害应对中的制度差异。2022年重庆北碚山火,火灾发生地缙云山横向延展宽度达3公里,海拔最高近1000米,附近无可用水源、无铺装路面,山地救火难度远高于洛杉矶。即使如此,当地政府干部、消防官兵第一时间赶到一线,身后则是插着五星红旗送物资的“摩托崽儿”,扛着油锯开辟隔离带的父子,拿着喇叭协调物资的女孩,还有送外卖的、做饭的、递水的、开挖掘机的……“十八路英雄”众志成城共同努力下,摧锋芒于正锐,挽狂澜于既倒,仅用八天便扑灭了山火,中国人面对灾难时的血性、意志和团结无比闪耀。
美国大片中的超级英雄,或许能让人热血沸腾一时,但现实中的灾害应对,需要的不是孤胆英雄,而是团结一致的力量。面对天灾,人类是渺小的,但团结起来的人民是伟大的。谁能组织人民、团结人民、取信于民?谁闭目塞听、装聋作哑、两手一摊?什么是制度优越性?一目了然。
未来之路:防灾减灾的启示
面对未来潜在的类似危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规划和提升公众防灾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专家建议,应重新审视郊区发展规划,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过度开发。同时,林木管理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科学的计划性烧除来降低火灾风险。此外,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建立更加高效的信息传递和预警机制,也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
加州山火是一场悲剧,但也是对未来的警示。只有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