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赋能,美育浸润——非遗传承推动高校美育实践探索
非遗赋能,美育浸润——非遗传承推动高校美育实践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其融入高校美育课程,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传承责任感,是高校美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汉江师范学院通过将非遗引入课堂、融入创新实践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条非遗传承与高校美育相结合的新路径。
(武当大兴600年庆典《灵山仙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中蕴藏的丰富美育资源融入高校美育课程,增强当代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并汲取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其进行富于时代气息的转化、应用,从而实现接续传承,是高校美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为充分发挥“非遗”传承在地方高校美育中的作用,汉江师范学院致力于探索高校与地方互动新机制,通过搭建高校特色艺术实践教学及活动平台,统筹安排艺术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本地区传统文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引导和鼓励青年大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吸收民间美术精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全程,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文化自信。
(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赴武当山考察)
将非遗引入课堂,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非遗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让非遗走进校园,为青年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烙印文化基因,是实现非遗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的重要途径。汉江师范学院多年来充分利用美育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将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机融合,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为普及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通过组织“展、演、研、赛”,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将非遗融入创新实践,以项目驱动美育实践
汉江师范学院尝试将鄂西北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武当山宫观建筑群、宫观道乐、郧阳凤凰灯舞、竹山堵河剪纸、老河口南派木版年画等带入美育课堂,以增强大学生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武当山宫观建筑群
学校所在的湖北省十堰市境内,有集中体现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的武当山古建筑群。通过学校开设的校本特色课程《武当文化概论》《武当山古建筑赏析》等吸引学生了解、关注、学习和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对武当山古建筑群开展研究,先后多次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赴武当山开展实地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并积极申报科研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