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是肝癌的一大元凶!
黄曲霉毒素是肝癌的一大元凶!
黄曲霉毒素是已知的强致癌物,尤其与肝癌高度相关。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大大增加患肝癌的风险。为了预防肝癌,我们需要格外注意饮食安全,避免食用可能受污染的食物。同时,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摄入足够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也能有效降低肝癌风险。让我们一起守护健康,远离肝癌!
黄曲霉毒素:毒性堪比砒霜的“隐形杀手”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双呋喃环类毒素,其毒性之强,甚至远超砒霜,达到了砒霜的68倍。这一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及棉籽等,是自然界中已经发现的理化性质最稳定的一类霉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其对人体的毒性作用上。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品后,人体可能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轻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重者则可能导致肝脏、肾脏等器官受损,甚至引发癌症。此外,黄曲霉毒素还具有遗传毒性,可能对胎儿或后代造成遗传缺陷。
产生条件:高温潮湿是“温床”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需要在湿度8090%、温度2530℃的条件下产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黄曲霉菌易于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的黄曲霉毒素。因此,储存不当的粮食和食品,特别是那些含有较高水分和油脂的食物,如花生、玉米等,更容易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与肝癌的“致命关联”
黄曲霉毒素是已知的强致癌物,尤其与肝癌高度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将黄曲霉毒素B1评为Ⅰ类致癌物,主要是会增加肝癌风险。黄曲霉毒素B1是最常见且毒性最强的类型,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尤其是对肝脏的损害最为严重。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
注意食品储存:食品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避免受潮和霉变。对于易受潮的食品,如花生、玉米等,应定期晾晒或烘干,以降低其水分含量。
正确烹饪方法:虽然黄曲霉毒素耐高温,但彻底加热食品可以减少其含量。因此,在烹饪过程中,应确保食品彻底加热至熟透,以减少黄曲霉毒素的摄入风险。
避免食用霉变食品:一旦发现食品出现霉变现象,应立即丢弃,切勿食用。因为霉变食品中很可能含有大量的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选购注意事项:应向信誉良好的供应商或店舖选购卫生与品质良好的食用油脂;避免将食用油脂存放于高溫潮濕的地方,並儘量避免將其長時間置於陽光下、焗爐或煮食爐旁邊等光照或高溫的地方,加速油脂氧化變質;應按照日常所需份量進行購買,如購買小包裝以確保食用油脂的新鮮度,大包裝則可分裝到小瓶中,並儘快使用。
真实案例:一包花生引发的中毒事件
近日,福建的王女士出现腹痛、腹泻、恶心等症状,随即来到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生曹雯表示,接诊时,王女士的症状与胃肠炎相似,而查体时,王女士眼睛上的异常引起了医生注意。王女士不仅面色苍白,而且眼睛巩膜是发黄,考虑是肝胆疾病。
正如医生所料,血液检查结果显示,王女士的转氨酶指标是正常人的十倍,这意味着她的肝功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即怀疑王女士的肝脏问题由中毒引起。
万万没想到!“罪魁祸首”是一包花生!原来,王女士在发病前一两日,吃了一包家中存放许久且已霉变的花生,从而导致其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
王女士的遭遇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意识不容忽视。霉变的粮食和食品,如花生、玉米等,是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食品的储存和烹饪方法,避免食用霉变食品,确保食品彻底加热,以减少黄曲霉毒素的摄入风险。
同时,医生也强调,一旦不慎误食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品,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食用情况,以便及时得到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