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纱禅衣:湖南省博镇馆之宝揭秘
素纱禅衣:湖南省博镇馆之宝揭秘
素纱禅衣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其制作工艺精湛,重量仅49克,展示了西汉时期的纺织技术。这件文物出土于马王堆汉墓,经过精心保护和修复,目前在湖南博物院展出。素纱禅衣的复原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因为现代蚕丝比古代更粗,难以达到同样的轻薄效果。经过专家团队的努力,最终通过控制蚕宝宝的生长周期和改良纺织工艺,成功复原了这件稀世珍品。
素纱禅衣的制作工艺
素纱禅衣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它采用的是西汉初期培育的三眠蚕,这种蚕体型较小,吐出的丝更细,相当于头发丝的六分之一。素纱禅衣的衣料为轻柔薄滑、透光飘逸的平纹方孔丝织物,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薄如蝉翼、轻若云烟。这主要得益于它的材质。当时,最顶级的纱取自西汉初期培育、饲养的三眠蚕(一生休眠三次,蜕三次皮),体重仅一克多,比现代的四眠蚕(一生休眠四次,蜕四次皮)、五眠蚕的体型更小、分量更轻,但蚕丝却更细,相当于头发丝的六分之一,而且纤维更长、强力更大。使用这种单经单纬蚕丝交织而成的纱料,经纬密度稀疏,成衣的透光率达到75%,具有纤细均匀、光泽柔和、轻巧透光的特征。若将它叠起五六层后再放在报纸上,报上的文字和图片犹能清晰可见。
素纱禅衣的历史背景
素纱禅衣出土于马王堆汉墓,墓主人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妻子辛追。辛追去世时年约50岁,其生活年代距今2200多年。素纱禅衣的出土充分表明,至少在22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我国就已经拥有并掌握了精湛、高超的养蚕、缫丝、织造、裁剪、缝纫、熨烫等成熟技术,而且它在款式和装饰上的简洁设计,灵动、飘逸下所体现出的含蓄、隽美的奢华,揭示了汉代贵族的礼制规范和审美意趣,时至今日,依然让人们为之震撼,惊叹不已。
素纱禅衣的文化意义
素纱禅衣不仅是古代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也是汉代深衣文化的重要代表。深衣是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的衣服,这种上下相连是指上下分开剪裁,再缝合到一起,腰部有缝合线。汉初服饰风格承袭楚风,衣身紧窄,下摆呈喇叭状,衣领部分通常较低。汉代人喜欢重叠穿衣,每一层衣服的领子都会露在领口处,层层叠叠,名为“三重衣”。深衣作为最具古意、最合礼制的服饰,汉代深衣是如何承袭前朝,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深衣大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产生源于古人对于“礼”的追求。《礼记·深衣篇》云:“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意思是,深衣的长度要刚刚好,既不能短到露出脚背,又不能长到拖地。续衽钩边,衣襟右掩,腰部收紧,呈现上下广、中间狭的形状。腋下缝袖的高低以可使胳膊运动自如为标准;袖子反折过来要刚好到手肘的长度;腰间的大带不能太下盖住股骨,也不能太上盖住肋骨,要在肋骨下、股骨上的无骨处。这样的深衣既可以让穿着者行动方便,从外表上看又十分端庄、高雅。
深衣在秦汉时期发展普及,之后短暂式微,在宋明儒学复兴时又再次受到关注。作为最具古意、最合礼制的服饰,汉代深衣是如何承袭前朝,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曲裾或直裾,集美观与实用于一身深衣是我国古代有两大服装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上衣下裳制,通俗来讲就是上、下身分开的服装制式;而深衣制则是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的服制,这类服装类似于今天的连衣裙或者长外套。《礼记·深衣篇》云:“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深衣作为史上最具原则的服饰,不仅在制作上要合乎规矩,有一套独有的剪裁缝纫方式;在穿着时也要对应礼制,衣着要规整,象征为人正直,腰间有配带,象征着权衡。
深衣在秦汉时期发展普及,之后短暂式微,在宋明儒学复兴时又再次受到关注。作为最具古意、最合礼制的服饰,汉代深衣是如何承袭前朝,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曲裾或直裾,集美观与实用于一身深衣大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产生源于古人对于“礼”的追求。《礼记·深衣篇》云:“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意思是,深衣的长度要刚刚好,既不能短到露出脚背,又不能长到拖地。续衽钩边,衣襟右掩,腰部收紧,呈现上下广、中间狭的形状。腋下缝袖的高低以可使胳膊运动自如为标准;袖子反折过来要刚好到手肘的长度;腰间的大带不能太下盖住股骨,也不能太上盖住肋骨,要在肋骨下、股骨上的无骨处。这样的深衣既可以让穿着者行动方便,从外表上看又十分端庄、高雅。
深衣是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的衣服,这种上下相连是指上下分开剪裁,再缝合到一起,腰部有缝合线。汉初服饰风格承袭楚风,衣身紧窄,下摆呈喇叭状,衣领部分通常较低。汉代人喜欢重叠穿衣,每一层衣服的领子都会露在领口处,层层叠叠,名为“三重衣”。
因为缺乏实物资料,现在学界对于汉代深衣的具体形制还存在一定争议。已故著名文物专家、考古学家孙机在《深衣与楚服》一文中提出,“着深衣者有男子,也有妇女,但不论国别如何,性别如何,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拥掩的曲裾”。可见,“曲裾”是汉代深衣的一类服式。“裾”,通俗来讲就是指衣服边,“曲裾”就是衣边弯曲缠绕的深衣。
西汉朱红菱纹罗曲裾式丝绵袍。
根据西汉印花敷彩纱直裾式丝绵袍复原的服饰。
另外,汉代还有一类直裾深衣,衣襟裾为方直。直裾深衣出现于西汉,东汉时十分流行,也称为“襜褕”。相较于曲裾深衣,襜褕更为宽博,具体式样亦有所区别。
“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傧相,可以治军旅”,深衣既可当作文服,也可作为武服,通过质料、花纹、色彩的不同作场合和身份的区分。由此看来,深衣是集美观与实用于一身的服饰。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蒋玉秋带领的团队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冠人俑”及彩绘木俑为参考,复原了曲裾深衣;又以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绛红纱地印花敷彩直裾式丝绵袍为原型,完成了直裾深衣的复原实践。装束复原团队复原了西汉初期仕女的曲裾装束,看上去清隽高雅,具有西汉早期的审美特点。
除了质地厚实的绵袍型深衣,汉代还有一类十分轻薄的深衣——禅衣。禅衣用蚕丝制作,也有曲裾和直裾两种形式。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仅49克,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工艺最精细、质量最轻薄的衣服。很多学者都尝试复原素纱禅衣,不过并没有成功,据说是因为现在的蚕丝比汉代蚕丝要粗,所以丝绸会更重。
深衣的发展与传承汉代是我国早期的大一统王朝,在服饰上“形秦神楚”,作为其典型代表的深衣,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儒文化与道文化结合的产物。随着时代更替,受到礼法约束的深衣渐渐不再成为人们的“心头好”。
汉代之后,随着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融合,一方面紧窄的胡服进入中原地区,另一方面“玄学”之风使得“袍衫”开始流行,深衣便更少出现。直到唐代出现的襕衫,可以说是深衣的一个延续。《新唐书·车服志》:“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唐代宰相马周认为魏晋的宽衫不合礼,于是借深衣之制对服衫进行改造,以此来“仿本崇古”。
到了宋明时期,由于儒学复兴,作为“礼制”象征的深衣也得以复兴,受到儒生、士大夫的广泛追捧。不过,由于当时人们对汉代深衣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记载上,因此宋代的深衣既有承袭前朝遗制,更有新的变化。
元明清时期,不同学者对“续衽钩边”的解读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各家不同的“深衣”制式。
诞生于中华大地的深衣,不仅对中国传统服饰有着深远影响,甚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隋唐时期,儒学东渡日本,宋明时期传至朝鲜半岛,日本、朝鲜半岛的儒生以朱熹《家礼》为参考制成深衣,使中国的深衣文化得到再发展。目前,日本依然保留着许多儒者穿深衣的肖像画;朝鲜半岛儒学泰斗李滉着深衣的肖像一直被使用在韩元纸币上。
素纱禅衣的现代保护
素纱禅衣的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由于其材质特殊,对保存环境要求极高。湖南博物院为确保素纱禅衣的安全,将其保存在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中,并放置在特定的长匣子中进行全方位保护。此外,博物院还定期对素纱禅衣进行检查和维护,以防止其受到光污染或其他损害。
素纱禅衣的复原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由于现代蚕丝比古代更粗,难以达到同样的轻薄效果。经过专家团队的努力,最终通过控制蚕宝宝的生长周期和改良纺织工艺,成功复原了这件稀世珍品。专家团队研究发现,以现代丝绸纺织技艺来看,素纱襌衣的平纹织法并不复杂,难题却出在原材料上——现在的蚕宝宝“吃得太好了”。原来,西汉时期养殖的是休眠三次蜕皮三次的三眠蚕,三眠蚕蚕茧较小,蚕丝纤度细,用这种蚕丝编织的面料透光性强,也极度轻巧。经测定,素纱襌衣的蚕丝纤维细度只有10.2至11.3旦,也就是说,一根长900米的丝,重量只有1克。而随着动物驯化及纺织技术的升级,现代人培育的四眠蚕要比三眠蚕体型大很多,吐出来的丝也更粗更重,所以织成的衣物也变沉了。后来,研究人员走访各地寻找“瘦蚕”,最终通过药物控制的方法让四眠蚕休眠三次、蜕皮三次,成功为现代蚕宝宝“减肥”,进而获得了现代最细的蚕丝——仅有平时普通蚕丝的五分之一。除了给蚕宝宝“减肥”,素纱襌衣的仿制还涉及到装机、纹样、织造、脱胶、染色、剪裁等工序,为此,制作团队量身定制了一台手工织机,并邀请经验丰富的织工师傅,由于要控制织造过程中的经纬疏密度,师傅们提
素纱禅衣作为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独特之处在于其超凡的轻薄质地和精湛的纺织技艺。这件文物不仅展示了西汉时期的纺织技术,还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审美。通过对其制作工艺、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以及现代保护工作的深入了解,我们得以领略这件稀世珍品的魅力,感受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