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经开区:创新打造“无废园区”新模式
长寿经开区:创新打造“无废园区”新模式
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长寿经开区”)位于重庆东部,是现代化渝东新城,也是重庆陆路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近年来,长寿区锚定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目标,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设。当前,长寿区绿色产业持续壮大,实施重钢千万吨产能绿色智造升级等节能降碳技改项目32个,投用西南地区最大供氢中心,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3.7%;建成天然气化工、钢铁冶金循环等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99.6%,全流程无废园区管理模式入选全国“无废园区”典型案例。
创新管理模式
长寿经开区在“无废园区”建设中,创新性地提出了“源头管控+示范引领+循环利用+智慧管理”的模式。
在源头管控方面,长寿区通过“关停并转”19家沿江化工企业,实现11个沿江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装置全覆盖,建成全国领先的危化品船舶洗舱中心和专用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置码头,健全长寿经开区应急防范管理体系。同时,长寿区实施“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划定170.8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划分25个环境管控单元,服务重大项目精准落地。争取中央资金2.1亿元,完成重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大气污染物减排任务。
在示范引领方面,长寿经开区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了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目前,认定市级“绿色工厂”20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这些绿色工厂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带动了整个园区的绿色发展。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长寿经开区依托区内龙头企业,构建了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其中,天然气化工循环产业链以川维化工为核心,通过氢燃料电池供氢项目,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粗氢提纯为高纯氢,年供应量超过2300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钢铁冶金循环产业链以重庆钢铁为核心,通过建设亚临界发电项目,将废气、废热转化为电能,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9万吨,自发电率达84.8%。此外,还形成了氯化氢—氯气—稀盐水循环产业链、煤焦油—粗苯—纯苯—苯胺循环产业链等,实现了资源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再生。
智慧管理平台
长寿经开区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入选全国“2024数智开发区建设应用优秀案例”。该平台集成了环境监测、安全监控、能源管理、物流调度等功能,实现了对园区的全方位、智能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平台能够实时监控园区内的环境质量、能耗情况和生产状况,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问题,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
显著成效
经过持续努力,长寿经开区在“无废园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园区内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99.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下降3.7%,提前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同时,园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长江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长寿经开区的“无废园区”建设经验,为其他工业园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其创新管理模式和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不仅有效减少了固体废物的产生,还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作为全国“无废园区”建设的示范,长寿经开区正引领着我国工业园区绿色转型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