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卫服务升级,聚焦慢阻肺病
基本公卫服务升级,聚焦慢阻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是我国最常见、患病人数最多、危害最大的慢性呼吸疾病。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病患病率高达13.7%,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单病种疾病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对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病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年死亡近100万人,凸显了该疾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严峻挑战。长期以来,慢阻肺病防治面临知晓率低、肺功能检查率低和规范治疗率低等问题,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疗资源匮乏与专业能力不足,难以有效满足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需求。
2024年9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同时发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行)》,要求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增加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这是继7月份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个部门联合制定《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后,加强慢性呼吸疾病防治的又一重要举措。
近年来,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简称“群公学院”)与中日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共同持续开展基于人群的慢阻肺病研究和防控实践工作,为慢阻肺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多项科学依据。
通过照护层径(care cascade)定量评估慢阻肺病患者的医疗卫生需求
照护层径指对照护对象从应予以照护到实现照护目标的过程中,实施照护的阶段性水平与路径,包括健康促进、预防、筛查-诊断、控制、治疗、康复。确保照护层径各个阶段的规范实施和其间顺利转化可以提高疾病防治的效果,改善健康状况。
2024年8月,群公学院联合中日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海德堡大学等机构在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发现科学》系列EClinicalMedicine杂志上共同发表了基于我国“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病分级诊疗项目数据所构建的全球第一个慢阻肺病照护层径情况。据估计,经“幸福呼吸”项目诊断的慢阻肺病患者中仅有41.0%接受过肺功能检测、17.6%曾经确诊慢阻肺病、8.5%接受了慢阻肺病规范化治疗、不足5%的患者前往医疗机构有效控制了慢阻肺病的症状。这表明,目前我国慢阻肺病“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的全方位照护意识还未成熟,慢阻肺病患者各阶段照护层径的缺失较大,医生尚未意识到慢阻肺病患者未满足的健康与疾病管理的需求。
测算慢阻肺病不加大防治力度所带来的宏观经济损失
2023年3月,群公学院联合中日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海德堡大学、哈佛大学等研究单位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全球卫生》(The Lancet Global Health)上测算了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的慢阻肺病疾病经济负担。该研究使用了健康增益宏观经济模型(Health-augmented Macroeconomic Model, HMM),测算出中国如果不加大慢阻肺病防治的投入,在2020年至2050年间将带来1.4万亿美元的宏观经济损失(按2017年国际价格计算)。
HMM模型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途径:第一,慢阻肺病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阻碍了人力资本的积累。第二,慢阻肺病降低了国民收入的净可用性,阻碍了物质资本的积累。该研究指出,中国慢阻肺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为世界之最,是日本的18倍、韩国的30倍,相当于慢阻肺病每年给中国经济造成0.16%的额外税收负担。文章建议加大对慢阻肺病防治的财政支持(例如,将慢阻肺病筛查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规避万亿美元规模的经济开支,防止形成沉重的“慢阻肺病税负”。我国应加大投入,促进能够延长寿命的高质量医疗和有效医疗创新,实施具有成本效益的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干预,减少疾病负担。采取慢阻肺病预防措施,不仅会使我国人民的呼吸健康状况得到改善,还会带来更为强劲的经济增长。
人群慢阻肺病筛查具有良好效益
2024年5月,群公学院、中日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等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Western Pacific)上发表研究成果“基于中国社区人群的慢阻肺病筛查的成本效益分析:一项仿真建模研究”。该研究首次建立了我国35岁至80岁全生命期的慢阻肺病微观仿真模型(COPD-SIM),为研究我国人群中慢阻肺病的患病、发病、疾病进展和临床管理提供了仿真模型;首次评估了基于我国人群的慢阻肺病筛查的成本效益,得出与无筛查策略的现状相比,所有基于社区人群的慢阻肺病筛查策略在我国均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其中,每年一次的两步筛查策略(问卷与便携式肺功能仪相结合)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做法。
研究建议将慢阻肺病管理尽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在我国推广每年一次的慢阻肺病两步筛查(COPD-SQ问卷与便携式肺功能仪相结合),提高慢阻肺病在我国的诊断率和治疗率。
推动慢阻肺病早筛早诊,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2021年,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项目新增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简称“早合项目”)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指导下,中日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承担国家项目办职责,统筹推进31个省区市及新疆兵团的240个区县,完成筛查人数达199.3万人,持续综合管理与干预高危人群30.9万余人。参加项目工作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000余个,医务人员共计1.1万余人,显著提升了基层医务人员对呼吸疾病的防治意识、能力和水平。
项目以人群健康为原点,探索并完善适用于基层的慢阻肺病防治新模式,有效推动了慢阻肺病防治关口前移,提升了对慢阻肺病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筛早诊早治能力。同时,项目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对慢阻肺病的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能力,弥补了基层慢阻肺病筛查和诊治不足的防控短板。
以慢阻肺病为切入点,推动呼吸健康及共病管理的群医学试点
2024年4月,由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公学院和中日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领衔的“习水县呼吸健康及共病管理的群医学试点暨卫生健康与社会发展项目第一期”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落地实施。该项目旨在以慢性呼吸疾病为切入点,广泛纳入多种常见共病,设计了适应低资源地区的综合干预包和调动基层医务工作者“照护辖区内人群健康”的激励机制,推进多病多因共防共管,以期显著提升人群整体健康水平。该项目是以学者为指导、以政府为管理、以社会为行动,最终目的是实现以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促进习水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福祉。
目前,项目已经对超过4万名习水35岁及以上人群进行了慢阻肺病和支气管哮喘的初筛,将用1年的时间对辖区内的高危人群进行肺功能检测及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