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互联网时代的未成年人犯罪:特征、成因与对策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45:5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互联网时代的未成年人犯罪:特征、成因与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屡见不鲜,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数据,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在互联网的普及下,童年正在加速消逝。互联网无年龄差别地展示各种信息,使得未成年人早早接触所谓的“成年人世界”,导致他们与成年人之间的区别逐渐淡化。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亟需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解决。

01

互联网:一把双刃剑

在Web3.0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也逐渐显现——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其中九成未成年人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主要使用手机上网。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未成年人往往难以识别接触到的信息所潜藏的风险。

网络不良信息可能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色情信息引诱:网络色情传播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传播数量大、密度强,远高于传统纸质淫秽色情读物,对未成年人性犯罪的诱导性也远高于传统形式。

  2. 暴力信息引诱:随着网络暴力游戏和部分违法犯罪信息在互联网中蔓延,加之未成年人对海量网络信息缺乏筛选和处理能力,此类信息对未成年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导致未成年人出于好奇去模仿类似犯罪行为。

  3. 网络虚假信息引诱:电信网络诈骗的形式会根据未成年人当下的需求进行更新,而未成年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动机,容易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随着被骗金额越滚越大,不法分子会劝说原本是被害者的未成年人加入犯罪,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在犯罪分子的引诱下完成由被害者到加害者角色的转变,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一个中学生就曾遭受同学在网络上的欺凌和辱骂。这个学生和家长意识到这是一种侵权行为,于是收集了相关证据,向学校报告情况,并请求学校采取行动。同时,他们咨询了法律专业人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向公安机关报案,最终使施暴者受到了法律的惩罚,维护了受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02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与成因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 犯罪类型集中:主要为侵犯财产犯罪,占全部类型的49%,其次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分别占23%和21%。

  2. 年龄特点突出:93%的被告人在犯罪行为发生时的年龄为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绝对大多数。

  3.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文化程度为初中文化的被告人为绝对多数,占80%;其次为高中文化,占12%;再次为文盲,占7.7%。

  4. 共同犯罪比例较高: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单独犯罪和共同犯罪案件数量基本相当。其中犯罪形式为共同犯罪的案件数量有105例,占总比的42.51%,略低于单独犯罪的57.49%。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家庭教育缺失:许多涉案未成年人来自留守、单亲或经济困难家庭,缺乏有效监护和正确引导。

  2. 学校教育不足:部分学生因学业压力或歧视而辍学,加之法治教育薄弱,导致他们容易误入歧途。

  3. 网络影响负面:网络不良信息(如软色情内容)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不良诱导,甚至促使他们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4.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不良群体的影响,以及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宽容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03

预防与应对措施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法治为引领,以教育为基础,以关爱为纽带,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的成长之路。

  1. 家庭教育是基础:家长要以身作则,切实发挥监督引导作用。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上行下效,风行草偃,孩子的成长道路不仅需要老师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庭的教育与引导。其次,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未成年人涉世尚浅,很多事情都没有经验,遇到困难无法纾解心中郁结。父母应当肩负起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重任,细心观察未成年人的情绪,及时帮助未成年人纾解痛苦、控制情绪。家人要尽最大可能帮助未成年人远离烦恼,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再次,要丰富未成年人课余活动。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高发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与互联网的接触超过了必要限度,网络消磨掉的不只是宝贵的时间还有他们的精神意志。因此,家长要为未成年人安排更多的课余活动,主动带领未成年人走向户外,进行体育运动,既强身健体,也帮助他们塑造精神世界。

  2. 学校教育是关键:学校应当积极响应法治校园号角,聘请专业的法律人才担任法治教师。开设专门的法治课程、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并定期进行考核,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总成绩中。定期邀请公检法人员到学校开设讲座,以生动的案例让未成年人对于法治教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低年级抓起,从根源上切断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另一方面,清理并定期检查维护学校周边环境。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8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因此,学校不仅要打造良好的校内学习环境,还要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校外环境。

  3. 社会监管是保障:研发升级电子产品未成年人保护系统。在电子产品中配备未成年人模式是切实有效阻隔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影响的方式。因此,有必要在未成年人能够接触到的电子产品中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加强未成年人身份识别。目前,很多网站虽然设置有年龄识别,但是,大多过于形式化。对于网络实名制还需要有相关的技术支持,防止未成年人借用多种身份注册与登记。如未成年人只要知道父母的身份证号就能轻易登录网站。因此,设置无可替代的身份识别才是有效的方法。可以采用生物识别方法,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声音识别、虹膜识别,等等。完善网络合规建设,规制网络服务提供者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未成年人保护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应当完善网络合规建设,将打击不良网络信息,整治网络不良现象纳入企业的合规活动当中,以严密的法网规制网络服务提供者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也应主动将营造纯净的网络环境写入公司合规章程,加大对网络内容的监督,对不良信息及时处理。尤其是对于可能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通知有关部门处理。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推动网络游戏分级制度建设。虽然《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出台,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比如关于网络不良信息的具体认定问题,目前,立法尚未对其进行明确界定,在实务中也很难真正认定何为不良信息,因此,需要在立法中对其进行明晰。此外,在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监管义务的同时,也应当出台相关法律明确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监护人以及所在学校的责任。此举不是为了苛责过错,而是希望以相对强硬的方式调动多方的积极性,消除未成年人犯罪机会,压缩未成年人犯罪空间。在网络游戏分级方面,美国行业组织“娱乐软件分级委员会”将网络游戏分为6个等级,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只能选择5级以下的游戏。我国目前尚没有建立游戏分级制度,可以由行业组织尝试建立游戏分级制度,在实施成熟以后,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游戏分级规则推广实施。

  4. 司法保护是后盾: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适用不同于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制度;其次,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教育和感化,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教育、感化、预防为主,惩罚为辅,尊重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其合法性;再次,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通过人性化审判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对判处缓刑、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应当做好后续安置工作,保证他们复学、就业等不受歧视;最后,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犯罪档案封存制度,细化完善封存工作细则,确定封存范围、程序以及具体要求,明确启封条件和程序,规范档案封存管理,严设档案查询程序,实施查询犯罪记录审批程序。

一个未成年工在一家工厂打工,因工受伤却未得到合理的工伤赔偿。在家长的帮助下,该青少年通过法律援助机构咨询,得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他有权获得工伤赔偿。经过法律程序,该青少年获得了应有的赔偿,并促使该工厂改善了未成年工的工作条件。

一群学生在购买了一种劣质学习产品后,发现该产品不仅质量差,还存在安全隐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组织起来,向相关消费者协会投诉,同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最终,该产品的生产商和销售商受到了法律的处罚,学生们也通过合法途径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一名高中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面临辍学的风险。在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后,他向学校和社会求助。通过法律援助,这名学生获得了教育资助,得以继续学业。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世界已经不可逆转地走入了互联网3.0时代,在纷乱繁杂的信息社会中,我们必须向祖国的未来高度负责,让互联网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效果。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不是一个部门乃至一方力量能够实现的,它应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