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梵净山生态保护获国际认可,可持续旅游成焦点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45:2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梵净山生态保护获国际认可,可持续旅游成焦点

2023年12月15日,梵净山国际地理标志会议在中国贵州省铜仁市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是对梵净山及其周边地区生态和文化价值的全新认知,也为推动地方特产的品牌化和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平台。

梵净山,以其独特的地理和生态条件,早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会议期间,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相关企业的代表,共同探讨了地理标志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会者认为,地理标志不仅是地方特产的标签,更是保护传统文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我国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在农业领域,通过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认证,不仅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推动了农民的增收。例如,贵州的红曲米和优质茶叶,借助地理标志的力量,成功打入国内外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除了经济层面的探讨,会议还重点关注了生态保护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梵净山周边的生态承载力面临压力。与会专家提出,地理标志的推广应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确保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同时,鼓励社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与会者还探讨了现代科技在地理标志发展中的应用。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地理标志的追踪和溯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消费者可以随时查询产品的原产地和生产过程,增强了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信任感。

未来,随着地理标志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平衡,将成为各方努力的方向。梵净山国际地理标志会议的成功举办,为这一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会议,不断促进信息与经验的交流,为我国特有的生态文化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总的来看,梵净山国际地理标志会议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契机。希望通过这样的集会,能够激发更多的创意与合作,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繁荣与发展,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贵州及其美丽的自然与文化。

01

梵净山的生态保护措施与成果

梵净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生态保护工作备受瞩目。近年来,铜仁市积极推进梵净山生态保护各项工作,主动降低人为干扰,打造适应生物多样性生活生存的良好环境,使梵净山源源不断释放“多重效益”。

万里睡佛、红云金顶、蘑菇石、万卷书;佛光、幻影、云瀑、禅雾……十多亿年前,地球历次的造山运动,铸就了梵净山身高千米、磅礴七百余平方千米的神奇山体,也形成了这些独特多样的地貌景观。

山与万物 生态优先。

随着梵净山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里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和热捧。97%的森林覆盖率和一年可高达200天的降雨量,造就了梵净山内7925种野生动植物同生共存,孕育大量古老孑遗、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为了平衡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力推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持续保护、永续发展,铜仁市通过生态监测、人工繁育等措施不断厚植梵净山生态底色,严守生态防线。

近年来,铜仁市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充分考虑道路附近“原住民”的生活习性和周围环境,加强对道路周边环境的生态利用和保护,以降低人为影响的方式保护梵净山环线的生物多样性。

在梵净山西麓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紫薇镇团龙村,由于近几年对梵净山生态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当地以藏酋猴为主的野生动物数量显著增多,活动十分频繁。

山与万物 生态优先。

“为了减少人类对藏酋猴的影响,也为了保证通行车辆和人员的安全,2023年,我们在这条通村公路上搭建了一条高4.5米,宽4.5米,长约300米的通道,用铁丝网隔开人类和动物的活动区域,有效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印江县紫薇镇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委员会主任田宏进说。

此外,在梵净山环线印江县和江口县的交界处,当地相关部门还修建了一条专供动物通行的天桥。为让动物们放心通过,当地护林人员在这条通道上种植了很多的植物,提供良好的仿生环境,打造“地上车行驶,桥上动物过”的和谐景观。

“创建生态廊道和动物廊道是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也是拓展野生动物生境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我们和多单位联合在梵净山环线修建生态廊道,共拓宽野生动物生境空间295平方公里。我们还在梵净山内布置了6套视频监控系统,近期观测到保护区周边有金丝猴活动,疑似金丝猴还在逐步扩大栖息地范围,充分说明了我们这个生态廊道取得了一定成效。”铜仁市自然资源局党委委员、市山水办副主任何勇军说。

山与万物 生态优先。

在梵净山森林监测样地,贵州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工作人员正在测量树围,观测树木生长情况。同时,他们还通过红外相机监控画面、气象监测、水质检验等手段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梵净山区域动植物的健康发展。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教育管理科科长李海波说,“我们以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为依托,打造“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系统,对梵净山区域水文水质、土壤、大气和生物进行持续监测,构建集科研、监测、应用、示范与共享一体的生态站监测网络,守护梵净山全域生态环境。”

截至目前,梵净山区域内共建设水质监测点15个、河床监测断面37个、气象站10个、森林监测样地31个。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全面、系统、翔实的科学依据,助力世界自然遗产地绿色健康,持续发展。

山与万物 生态优先。

绿水青山如何在保护中转化为金山银山?近年来,省市联动出台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和《梵净山保护规划》等一系列地方法律法规,从公里网格化责任到人、加强梵净山生态的科研保护、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历史文物维护等方面对梵净山及周边进行保护。申遗六年来,铜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严格遵守申遗承诺,全面加强对梵净山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形成了山、水、林、田、草和动植物相互交融的多样化生态环境。

“我们通过开展资源调查、科学研究、巡护监控等多种形式,梵净山野生动植物数量从2018年的7154种增加到7925种,珍稀濒危动植物避难所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创建梵净山国家公园,相信将来通过“世界遗产地”和“国家公园”两大金色名片,梵净山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本地的文化传承作出更大贡献。”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教育管理科科长李海波说。

02

梵净山的可持续旅游发展

梵净山在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推动可持续旅游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近年来,铜仁市发挥梵净山龙头带动作用,坚持“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梵净山上做吸引力、山下做生产力”等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域内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辉煌灿烂的红色文化及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优势,大力推进当地康养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等。

同时全力围绕资源抓精品景区联动发展,构建以梵净山、中南门、朱砂古镇、石阡温泉、苗王城旅游景区及八官溪至两河口一带为重点的旅游集群化发展和业态升级。打造以梵净山区域为核心的“梵净山居·醉美心宿”民宿集群,全力提升“梵净山”品牌影响力、带动力,丰富旅游业态,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03

未来展望

梵净山的生态保护工作已经获得国际认可,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典范。梵净山保护区成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标志着其保护成效获得国际认可,并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重要示范作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上向世界公布2024年新列入IUCN绿色名录的自然保护地名单。

梵净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公园创建区。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市江口、松桃、印江三县交界处,面积775平方公里,是武陵山脉主峰,是我国华南地区地质演化的重要窗口,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梵净山拥有典型完整的中亚热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有野生动植物7925种,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遗、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是水青冈林在亚洲最重要的保护地,是世界裸子植物物种最丰富、最集中的分布地之一,是东方落叶林生物区域中苔藓植物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珍稀濒危物种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的全球唯一分布地,集中展现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铜仁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梵净山生态环境,坚决当好梵净山生态卫士,建立了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体制,在保护法规体系建设、保护规划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修复、旗舰物种保护、科研监测、社区共建共管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保护成效。坚持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原则,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利益共享、生态补偿等多种方式惠及民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实现了梵净山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梵净山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梵净山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