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庚团队新突破:单细胞测序助力食管癌免疫治疗
高树庚团队新突破:单细胞测序助力食管癌免疫治疗
2024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高树庚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了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对新辅助免疫化疗(nICT)反应的关键特征。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深化了对食管癌免疫治疗机制的理解,更为优化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研究背景与方法
食管癌是全球第七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中食管鳞状细胞癌占90%的病例,具有高度恶性且早期症状不明显的特点。目前,新辅助放化疗(nCRT)是可切除局部晚期ESCC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阻断(ICB),已在多种实体瘤中展现出显著疗效。高树庚团队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和T细胞受体测序(scTCR-seq),分析了18名接受nICT治疗的ESCC患者的组织样本,旨在揭示治疗反应的免疫特征。
关键发现
研究团队发现,CD8 T细胞(Tex)的终末耗竭和CD4调节性T细胞(Tregs)引起的高耐受性是ESCC对免疫治疗耐药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
CXCL13的作用:CD8 Tex-CXCL13在治疗前的应答者中显著富集,且在治疗后样本中表现出更明显的祖细胞耗竭表型。CXCL13的基线富集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相关三级淋巴结构(TLS)的形成和成熟,使肿瘤对免疫治疗敏感。
CAFs和巨噬细胞的作用:研究确定了LRRC15 CAFs和SPP1巨噬细胞是免疫治疗耐药的关键标志物。SPP1巨噬细胞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激活Tregs并抑制CTL,而LRRC15 CAFs可能通过招募和激活免疫抑制性CD4 Tregs来限制免疫治疗效果。
食管癌免疫治疗现状
目前,免疫治疗已被批准用于晚期ESCC的二线治疗。一项针对33例ESCC患者的研究显示,最常用的药物为信迪利单抗(52%),多数患者(76%)采用免疫联合治疗方案。客观缓解率为3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17个月。然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中12级和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4%和27%。
未来展望
高树庚团队的研究为改善ESCC免疫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线索。CXCL13、LRRC15 CAFs和SPP1巨噬细胞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有望用于预测治疗反应并指导个体化治疗策略。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望更深入地理解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为精准医疗开辟新的途径。
这一研究不仅展示了单细胞测序在癌症研究中的强大应用,更为食管癌免疫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未来,通过靶向这些关键标志物,我们有望进一步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