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的起源与发展
评剧的起源与发展
评剧,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曾被称为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它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广为流行,历经百年沧桑。评剧以平民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评剧于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艺术特点与唱腔板式
评剧以平民化、大众化通俗流畅的艺术风格极易传播。其艺术特点是: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新中国成立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可以说,接地气、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
评剧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伴奏以胡胡(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评剧女腔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
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唱腔为板腔体结构,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四种节拍形式组成。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调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
慢板:即一板三眼,是评剧唱腔的基本曲调,过去为旦腔专用,后来逐步发展为旦、生共用。慢板由上、下两个各四小节的乐句组成,每句又可分为三个小分句,其特点是多从头眼(第二拍)起唱,分句常以小过门来加以衔接。
反调慢板:是在正调慢板基础上,利用转调手法发展而成,旋律性和抒情性均较强,常用来表观悲伤、哀怨的情绪。
二六板:一板一眼,是评剧唱腔中最常用的板式,既可抒情,亦可叙事,各个行当均可应用。又可分为小生二六与原板二六两种形式。小生二六的上、下句各为六小节,每句常由两个分句组成,是生行的主要唱腔。原板二六的上、下句各为四小节,是旦行的主要唱腔,其他行当有时兼用。
垛板:一板一眼,旦腔应用较多,其特点是节奏感较强,常为板起板落,速度变化较大,又分快、慢两种:慢垛板擅长叙事,快垛板擅长抒情,特别是表现激动的情绪。
流水板:有板无眼,生、旦共用,其特点是唱词与旋律结合密切,口语化,但旋律性不强。
散板:无板无眼,节奏较自由,旋律扩展与缩减的变化较大,由于伴奏上的区别,又可分紧打慢唱,慢打紧唱等形式。
尖板:无板无眼,系从河北梆子唱腔中吸取来的,起始过门与锣鼓仍与河北梆子保持相同格式。
除了这些基本板式外,新中国成立后还发展了许多新的板式,从而丰富了唱腔的表现力。
代表剧目与艺术家
评剧诞生至今,以极强的生命力很快在华北、东北等地的城市、农村、工矿迅速扩展开来,并形成剧目繁多、流派纷呈、艺术人才层出不穷的辉煌局面。
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如小白玉霜和韩少云主演的《小女婿》、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以及《金沙江畔》《夺印》《野火春风斗古城》;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山里人家》《疙瘩屯》《黑头与四大名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一批优秀现代剧目。
评剧,是深受人民喜爱的剧种之一,与其他姐妹剧种相比,在唐山风景独好。剧团除了常年演出传统戏以外,还坚持排演新剧目。如我们滦南成兆才评剧团创作演出了现代戏《冤家·亲家》《哑女》,丰润区评剧团创作演出了《班魂》《曹雪芹》《我的嫂子我的娘》等等,都受到了观众欢迎,并在省戏剧节和中国评剧艺术节上荣获大奖。近年来,迁安市诞生了两个民营评剧团,即迁安市百花评剧团和迁安市洪影评剧艺术团,从成立伊始充满了活力,他们每年分别演出 400多场,还创作演出了新剧目《刘胡兰》《戚继光》,为剧团闯出了一条新路,并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演出体制。
评剧不但受到冀东一带农民喜爱,唐山市民也对它情有独钟。每当市评剧团演出,剧场观众均在八成左右,演出《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秦香莲》等经典剧目时更是场场爆满。在中国评剧艺术节上,中国评剧院曾带来《杨三姐告状》作为展演剧目。观众热情高涨,演出前一张戏票竟被炒到几百元仍然抢手。唐山各级政府为了扶持家乡戏——评剧,也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连续举办中国评剧艺术节,推出了一批优秀剧目以及优秀表演艺术家。评剧与各兄弟剧种,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使命。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唐山各评剧团体的不足之处也日渐显现出来。据笔者了解,现在各团每年演出的场次在农村约占70%,观众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约占七八成。存在的问题是,每个剧团演出的剧目大致相同。且创作新排的剧目在观赏性上还很难与传统经典剧目相抗衡,艺术质量尚有待提高。
唐山作为评剧的摇篮,曾经培养了月明珠、韩少云、花淑兰、洪影等一大批著名表演艺术家,他们为评剧艺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们年轻从业人员的学习楷模。我们今天的评剧演职人员,需要普遍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增强事业心,兢兢业业献身评剧艺术。经济收入、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时代农民,迫切要求看高水平的戏。剧团则需要勇于革新的表演艺术家,同样需要高水平的编导、音乐唱腔设计人员。为了摆脱逐渐走入困境的评剧艺术,业内人士呼吁力创“精品”再造评剧辉煌。
在唐山有偌大的观众群,他们把欣赏评剧当成了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演戏看戏情感交流的通道。先辈创造了评剧艺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民群众需要这门艺术。乡情乡韵割不断,我们后辈戏曲工作者应该加倍努力,让评剧之花越开越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