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菱:我的西南联大访谈录
张曼菱:我的西南联大访谈录
西南联大,这所仅存续8年的战时大学,却孕育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它何以成为教育史上的传奇?作家张曼菱历时10年,采访200多位西南联大校友,为我们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赵宝煦1945年绘西南联大《校园一角》
西南联大校歌里唱道:“绝徼移栽桢干质。”“绝徼”,意指边远之地。1937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因抗战南迁,弦诵于昆明这座“山城”,成就了那个时代的教育传奇。而出生于昆明的张曼菱,通过多年访谈工作,重新连接起自己的生命与这片孕育了无数英才的土地。
父母的口述:西南联大的最初记忆
张曼菱的父母,他们的青春与云南的抗战岁月交织。母亲爱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是西南联大学生教的。父亲则常常提及闻一多先生的名言:“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些点滴回忆,为张曼菱打开了了解西南联大的窗口。
翠湖畔,联大学子曾流连忘返。昆明的青年学会了手挽手谈恋爱,南屏大戏院请来吴宓教授做文字翻译。联大学人与质朴的边民相处融洽,共同塑造了一段异彩纷呈的历史。
繁华的武成路上,老板和店员会提早关门去听大学教授的演讲。父亲曾听过潘光旦的优生学、梁思成的建筑学,还有刘文典讲《红楼梦》。翠湖畔的几条小巷,凤翥街、珠玑巷、文林街,曾布满供联大学生读书的小茶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历史的温度。
重返故土:纪录片项目的诞生
1998年秋,张曼菱毅然回乡,策划启动西南联大纪录片项目。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坚持出版《简讯》,记录校友回忆。校友会提供的名单,让她得以迅速接触到一个个标杆性人物。
郝诒纯:联大的“校花”
郝诒纯曾是联大的“校花”,多才多艺且坚韧。她选择地质学,献身荒野与实验室。晚年气度雍容,毫无珠光宝气。她病逝时,张曼菱敬献挽联:“女儿贵有山河气,丽质天赋日月魂。”
梅祖彦:梅贻琦之子
梅祖彦是梅贻琦校长之子,言行温婉有度。他讲述了少年时期从北平撤退到昆明的经历,以及自己从军报国的故事。他告诉张曼菱,西南联大有8位校友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一信息成为纪录片的重要切入点。
沈克琦:严谨的史料顾问
沈克琦曾任北大副校长,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的主编。他严谨的学术态度深深影响了张曼菱。每次样片都要经过他的严格审阅,正是这种“无情”的挑剔,塑造了纪录片的高质量。
李曦沐:《国是宣言》起草者
李曦沐是《国是宣言》的起草者,一直保持着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他见证了西南联大学生自治会如何在关键时刻推动民主进程。
任继愈:哲学史家的洞见
任继愈是唯一亲述“长沙大辩论”的见证者。他强调“民气”的重要性,指出抗战的力量与信心都来自底层民众。他赠予张曼菱两枚西南联大校徽,一枚是学生时代的,一枚是留校任教时的。
张曼菱(左)采访任继愈
十年访谈:200多位校友的口述历史
在1999年至2009年的十年间,张曼菱采访了200多位西南联大校友,其中110多位是“一对一”单独访谈。为了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她还大量阅读了《吴宓日记》《梅贻琦日记》等资料。
杨振宁与李政道:科学界的双子星
张曼菱在沈克琦的帮助下,成功采访了杨振宁和李政道。李政道在紧张的日程中抽出时间,仔细审阅采访提纲。杨振宁则侃侃而谈4小时,分享了自己在清华园的求学经历和对中美教育差异的深刻见解。
张曼菱(右)采访杨振宁
董树屏:工学院的传奇
董树屏讲述了自己作为西南联大工学院教员的经历,包括转移教学物资的艰辛历程。遗憾的是,采访结束后不久,董先生便离世了。
教育的启示:大师们的思考
在访谈中,西南联大的校友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教育问题。李政道强调大学教育的“精”和“种子”理念,杨振宁则对比了中美教育的差异。郑敏将教授的讲课比作“几百年的陈酒”,朱自清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些思考,对今天的教育仍有重要启示。
《聆听:西南联大访谈录》:历史的见证
《聆听:西南联大访谈录》一书收录了陈省身、吴征镒、费孝通、任继愈、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王希季等大师级人物的访谈。他们中有的已辞世,而在世者也已年事已高。这些口述历史,成为了珍贵的绝版资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