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如何高效防护CT扫描辐射?
医护人员如何高效防护CT扫描辐射?
近日,一项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研究引发了公众对CT扫描辐射风险的关注。该研究对欧洲9个国家近百万名22岁之前接受过CT检查的个体进行了长期随访,发现随着CT检查次数的增加,患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呈上升趋势,每次检查增加43%。虽然这一数据看起来令人担忧,但研究也指出,这43%是一个相对增加的风险,揭示的是整体群体之间的风险差异,而不是个体风险的具体数值。此外,在随访过程中,无法排除年龄、性别、吸烟习惯、饮食模式及遗传因素等其他与患癌风险有关的因素。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CT检查的辐射风险可能并不高,但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由于频繁接触CT设备,辐射防护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医护人员该如何高效防护CT扫描辐射呢?
首先,了解CT扫描的基本原理和辐射特点至关重要。CT扫描通过X射线穿过人体不同部位后形成的影像来诊断疾病,确实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剂量。根据国家发布的相关标准,不同部位、不同扫描类型的辐射剂量均不同。例如,一次胸部平扫接受的辐射剂量约为6mSv,一次胸部增强扫描接受的辐射剂量约为5-15mSv。
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有效防护辐射:
减少暴露时间:尽量减少在辐射环境中的停留时间。例如,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可以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增加与辐射源的距离:辐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增加一倍,辐射剂量减少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因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是有效的防护措施。
正确使用屏蔽工具:医用射线防护服是医护人员的重要防护装备。根据工作环境和辐射强度选择合适的防护服,确保其具备辐射防护性能。佩戴前应检查防护服是否完好无损,确保没有破损或磨损。穿戴时应将防护服完全展开,确保覆盖全身,尽量减少暴露部位。此外,防护眼镜、手套等也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应配合使用。
定期检查和更换防护装备:定期检查防护服的防护性能,如发现破损或性能下降,应及时更换。防护服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不使用时应折叠整齐,避免受潮或受压。
加强个人卫生:使用前后应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清洗防护服,避免交叉感染。
接受专业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服。
国际放射委员会(ICRP)建议,从事辐射相关工作的人员在5年内平均每年接受的辐射上限是20mSv,单年不超过50 mSv。我国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也有相同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院都采取了严格的防护措施。例如,放射科工作人员会根据不同的拍摄部位,为患者进行不同防护用品的穿戴,对邻近照射的敏感器官和组织,如甲状腺、乳腺、性腺等进行防护。
随着技术的发展,低剂量CT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胸部低剂量CT的扫描辐射剂量约为1mSv,仅为普通胸部CT扫描的1/5~1/6,但肺部病变发现能力和诊断效果却与普通胸部CT相当。这不仅降低了患者的辐射暴露,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好的工作环境。
总之,医护人员在CT扫描中的辐射防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减少暴露时间、增加与辐射源的距离、正确使用屏蔽工具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辐射暴露风险。同时,提高操作熟练度、使用专业防护装备也是关键措施。医护人员应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确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