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考研or就业?大学生的经济考量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56:2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考研or就业?大学生的经济考量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388万,较2024年减少50万,连续两年下降。这一数据变化背后,折射出当前大学生在考研与就业之间面临的艰难抉择。

01

经济形势与就业压力

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市场不景气、经济下行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发显得严峻,让众多学子和家长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02

考公考编分流

考研人数的下降与考公考编分流有一定关系。据统计,2024年国考热度高涨,共有303.3万人报名过审,比2023年新增43.53万人,增幅达到16.76%。且从近五年报考趋势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倾向于考公考编这条渠道。

03

学硕缩招与专硕扩招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成为未来考研报考主流。在专硕扩大的同时,一些高校正在缩减学硕。此前,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宣布部分专业学硕停招。

04

就业形势趋紧

另外目前就业市场的形势并不乐观,在前两年,研究生毕业后很多同学都会选择进入高校工作,但这两年开始,进入高校的门槛已经提到了博士生。同时,一些要研究生的岗位,竞争压力甚至赶超一些本科生岗位。不少同学可能会选择放弃考研: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学历的贬值速度可能超过了自己的提升速度。

05

专硕学费上涨

近几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一直呈上涨趋势。以连续多年报考专业人数全国第一的MBA(工商管理硕士)为主,很多学校最近几年经历了大幅的涨价。到目前为止,全国一类名校的金融MBA项目,有早已突破50万的项目(比如:上交高金、复旦泛海),双学位的金融项目,中外综合学费有突破70万的(如:清华五道口);复旦、上海交大的传统综合MBA项目,也突破了50万大关,清华、北大的传统综合MBA项目,也都突破了40万。

06

推免比例增大

高校每年的招生名额包括推免人数和统招人数共同构成,而推免生的比例在逐年攀升,部分院校的推免率甚至超过了50%。这意味着,那些不用考试就能直接读研的学霸们,推免生比例的增加,直接导致统招生名额的减少,使得考研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该如何做出选择?专家建议,大学生在择业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关注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未来一段时间,整个就业环境的竞争会更加的激烈,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或许,早准备、早择业、早就业可能是应对就业竞争、环境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2.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应利用在校期间充分的认识自己,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知道自己在职场生活中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知道自己对工作岗位的关注点和不能接受的地方等等;同时需要客观看待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确定自己适合的行业、职业和工作岗位,顺应就业形势变化,避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人职不匹配的情况。

  3. 提升自身能力。持续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以上能力是个人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要素。此外,在求职过程中也要掌握一些求职技巧,无论是笔试、面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结构化面试中如何分配作答时间、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发表哪些观点会让hr眼前一亮、单人面试中如何把握聊天主动权展示自己所长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多次投递简历、实习实践、求职中这种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总结经验,才能掌握的,届时到你的意向单位应聘中,才能更好的把握机会,更好的扬长避短,更有机会进入意向工作单位。

  4.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职业类型可以概况的分成编制类单位、企业类、自主创业类,大学生应该思考你在什么类型的单位中成长速度相对越快。编制类单位对学生考试能力、面试能力有较高要求,目前大量985、211高校大学生前赴后继,若以高考水平为衡量依据,需要合理评估自身上岸概率;不妨选择自己学校(专业)优势的方向,来筛选适合自己的单位,否则年复一年的考试会让自己就业的成本太高。在企业中也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岗位,一般来讲具有核心职业能力(如:社交能力、团队能力等),善于运用复合技能的同学更加适合业务岗位;而专注自身专业,喜欢在研究领域中钻研的同学适合技术岗位。只有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并收获满足感。

07

案例分析

以西安文理学院的吴熙和天津某师范院校的赵悦为例,他们放弃了考研,转而寻找就业机会。吴熙表示:“考研只是延缓就业,而我更倾向于直接进入职场积累经验。”赵悦则认为:“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准备考研,不如早点工作,减轻家庭负担。”

另一方面,也有同学选择继续深造。一位网友分享道:“虽然这两年多时间里,也会为了论文和实习而短暂焦虑,但是得到比失去更多,这一路很值得!”

08

结语

面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理性判断。无论选择哪条路,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重要的是,不要盲目跟风,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目标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记住,未来的路还很长,一次选择并不决定一生。无论选择考研还是就业,都要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