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轮休制度守护黄山生态,天都峰完成5年封闭保护
创新轮休制度守护黄山生态,天都峰完成5年封闭保护
5月20日,黄山风景区天都峰结束5年的封闭轮休期,恢复对外开放。这一消息不仅让游客们兴奋不已,也让人们再次关注起黄山独特的生态保护措施。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黄山不仅以其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四绝著称,更在生态保护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秘黄山的生态保护黑科技。
景点封闭轮休:让大自然喘口气
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进入黄山风景区的游客人数逐年增加。受当时旅游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游览面积狭小等因素影响,天都峰、莲花峰、始信峰、丹霞峰等热门景点的生态承载力受到严峻挑战。景点周围及游道两侧的生态环境,出现了局部土壤裸露、板结以及水土流失、森林病虫害等问题。
“这些区域,植物生存的生态条件也十分脆弱,即便是个体矮小的草本植物,也会经历极其缓慢的生长发育过程。植物、植被一旦受到损坏,在人为呵护的条件 下,其恢复过程相当漫长,而在天然条件下,恢复的可能性更小甚至完全不能恢复。”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高级工程师叶要清说。
“为啥不让黄山的山峰也歇一歇?”黄山风景区管理部门从“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的实践中受到启发,这一设想随后创造性地演化为“景点封闭轮休”新理念。
1987年10月,始信峰成为景区首座轮休的山峰。随后,天都峰、莲花峰、丹霞峰、炼丹峰等陆续实施轮休。2010年10月,在总结轮休经验和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黄山风景名胜区景点封闭轮休规范·基本要求》《黄山风景名胜区景点封闭轮休规范·封闭期管理》《黄山风景名胜区景点封闭轮休规范·开放期管理》3个地方标准发布。
其中,《黄山风景名胜区景点封闭轮休规范·基本要求》规定了封闭轮休的具体指标。黄山的5种代表性植物:黄山松、黄山杜鹃、灯笼树、南方六道木和三桠乌药,被选定为生长指标固定样株。
监测选取的代表性植物样株多处于离游步道较近的位置。游人可触碰的一面作为“新梢”,人为难以干扰的另一面则作为“本底”。“科研人员会长期观察代表性植物的‘新梢’生长量,将样株新生长的长度与该植物的‘本底’值进行对比。如监测发现有60%代表性植物的主要生长指标都达到了所制定的封闭值或开放值,相关部门就会提出封闭或开放的建议。”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资保科科长吴俊说。
根据《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及上述地方标准,在山峰“休息”期间,将会给生长势衰弱、极弱的古树名木制定保护复壮方案,针对裸露地和水土流失制定治理举措等。其间,研究人员则会进行系统的生态监测与评估,判断重新开放的时机。
“体检报告”显示哪些变化?
“经综合监测评估,定于2024年5月20日结束天都峰封闭轮休期,恢复对外开放。”5月19日,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在天都峰恢复开放的公告中,这样写道。
天都峰的轮休始于2018年12月。封闭期间监测数据显示,天都峰有5株黄山松样本的新梢生长量远高于开放数值所需的要求。最新监测报告显示,选取的5株黄山松样本新梢生长量占本底值的平均值为81.77%,已远高于开放数值需大于66.11%的要求。同时,研究人员还对天都峰草本植物层“盖度”——即草本植物地上部分投影面积占地面面积的比例进行跟踪监测,发现10个固定样方草本植物层“盖度”平均值为83.5%,远高于开放要求大于70%的参考值。
综合所有监测数据,当前天都峰区域黄山松、黄山杜鹃、灯笼树、南方六道木、三桠乌药等5种代表性植物固定样株的生长指标平均值和10块固定样方的草本植物层盖度指标全部达到开放值,符合《黄山风景名胜区景点封闭轮休规范·基本要求》的开放标准。
“在经过休养生息后的区域内,微生物、动植物分布均较轮休前有显著变化,动物活动更频繁活跃,植物生长更茂盛,植被覆盖率提高。”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资保科工程师汤明霞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黄山已进行了4轮景区山峰轮休,6座山峰先后轮休19次。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黄山景点封闭轮休”列为“中国履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五次国家报告”的典型案例,并高度肯定了黄山以“封闭轮休”探索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汇聚的智慧。
“37年的实践证明,‘景点封闭轮休’对黄山生态恢复是一项极其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实现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保党说。
林火视频监测预警:24小时守护
为了实现森林防火的精准监测预警,黄山风景区在重点林区安装了多套高清摄像头,建立了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这些摄像头可以360度旋转,实时监控森林状况。一旦发现烟雾或明火,系统会立即自动报警,并将报警信息发送到景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有云平台摄像机31处,卡口视频30处,远程喊话器10处,能根据温度、烟雾实时抓拍,实时报警,实时反馈,大大提高防火前期预警效率。”黄山风景区防火云平台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杨晓卫介绍说。
除了视频监控系统,黄山风景区还利用无人机进行森林防火巡查。无人机可以深入到人力难以到达的偏远林区进行空中巡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和火情,及时进行处置。
在加强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完善物资储备库建设。目前,景区共建立17个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储备风力灭火机130台、灭火弹200箱、二号工具500把等各类森林防火物资。“我们会定期地维护、检修和更新,确保在关键的时候拿得出、用得上。”黄山风景区森林防火队库管员杨梅介绍。
迎客松保护:科技与匠心的结合
作为黄山的标志性景观,迎客松的保护一直是景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景区引入了先进的六维力传感器技术,开发了迎客松保护支撑测力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迎客松的生长状况和受力情况,为科学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六维力传感器可以标定空间中任意作用点上的力,测量力的维度达到最高。按照测量维度,力/力矩传感器可以分为一维力至多维力传感器,最高可达到六维,一维力传感器仅可测量单一方向上的力或力矩,而多维力传感器可以检测多个方向上的力或力矩。六维力传感器目前检测维度最高、适用范围最广,空间中任意作用点上的力都可以在六维力传感器的标定坐标系内,分解为沿标定坐标轴的三方向分力和绕标定坐标轴的三方向力矩。
六维力传感器的需求源于航空航天产业,后发展到汽车工业和机器人等领域。六维力测量的需求最早来自航空航天飞行器研究领域,六维力传感器安装在飞行器内部,用来测量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包括升力、阻力、侧向力、俯仰力矩、偏航力矩和滚转力矩。由于正交三方向力和三方向力矩同时测量,由此诞生六维力传感器。后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六维力传感器逐渐应用到汽车测试、生物力学和机器人等更多领域。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的运用,黄山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黄山有高等植物2385种,脊椎动物417种,以黄山命名的植物达34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世界108个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被认定为中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科技创新是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黄山风景区通过不断引入和应用新技术,为生态保护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效率,也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和兴趣。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黄山这颗“天下第一奇山”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