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之祖”昆曲:从明代兴盛到非遗传承
“百戏之祖”昆曲:从明代兴盛到非遗传承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以婉转细腻的唱腔、优美典雅的身段和精致华丽的服饰闻名于世,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最初只是流行于苏州一带的民间清曲、小唱。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
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剧本,演出也非常繁荣。据记载,当时仅苏州一地,昆曲的专业演员就有好几千人。如今,全国有八家昆曲院团,从业人员加起来也就一千多人,足见当年昆曲演出之兴旺。那时候,演出的场合也各式各样:家里、别墅里、草台乡间,甚至江南水乡的楼船上也能演昆曲。
一度还开了风气之先,允许女眷外出观剧。不过,为了避免礼数不和,会搭建只允许女性进入的“女台”。有的大型演出中,还出现了“万余人齐声呐喊”的盛况,就如同现在的巨星演唱会一样。除了粉墨演出之外,不分年龄、职业、阶层,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昆曲清唱更是风靡各地,构成了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
昆曲的艺术特色
昆曲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唱腔、身段、服饰和舞台美术等方面。其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昆曲的唱腔以“水磨调”最为著名,这种唱腔放慢拍子,延缓节奏,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声调清柔委婉,变化增多,华丽婉转的唱腔特点也愈加突出。昆曲念白儒雅,生活气息浓厚,有南昆和北昆之分,南昆以苏州白和扬州白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昆曲的伴奏乐器,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
昆曲的表演载歌载舞,抒情性强,动作细腻。其舞蹈身段分为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着重写意的舞蹈;另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词意义的有效手段。昆曲拥有一整套角色行当程式和技巧。在“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各个行当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昆曲的代表剧目与艺术家
昆曲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有400多出折子戏,代表性剧目主要有《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十五贯》《桃花扇》《长生殿》等。这些剧目不仅展现了昆曲的艺术魅力,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昆曲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的传承与创新。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作为京昆大师侯永奎之子,擅长表演武生勾脸戏,以魁梧豪迈、英武大气、嗓音高亢等特点享誉业界。张继青、汪世瑜、蔡正仁等一大批昆剧名家,都代表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才培育的结晶。他们的精湛技艺和艺术追求,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新的生机。一方面,通过戏曲进校园、讲座、雅集等形式,昆曲艺术逐渐走近年轻一代。北方昆曲剧院的“观其复”系列小剧场演出,以创新的编排形式和互动体验,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另一方面,昆曲人才培养也取得显著成效。例如,上海对昆曲实行政策扶持,采取免学杂费及提高演员待遇等措施,吸引了大量学员报考昆曲专业。
昆曲的文化价值
昆曲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百戏之祖”,昆曲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在新时代,昆曲正以创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昆曲必将继续传承发展,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