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伙婚”制度:兄弟搭伙过日子,牺牲了女人的利益
中国最后的“伙婚”制度:兄弟搭伙过日子,牺牲了女人的利益
在四川大凉山深处,有一个名为俄亚大村的古老村落,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独特的婚姻制度——“一妻多夫”(伙婚)。这种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已极为罕见,却在当地纳西族社区中延续至今。
在四川大凉山有个叫俄亚大村的古老村子,至今还保持着“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俄亚大村的原住民大多是纳西族,纳西族属于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其传统习俗一直被很好地留存着,而且还在传承。其中,“一妻多夫”这种婚姻制度使俄亚大村一下子就在中国出了名。
在当今中国,“一夫一妻”制是法律规定的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早已不在大众视线中出现。那么,在“一妻多夫”这种婚姻制度里,3到5个男人一起娶一个新娘,到底谁能说了算呢?嫁给好几个丈夫的女人地位又如何呢?
俄亚大村总共就200来户人家,可其中有70多户依旧维持着“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这种现象的出现,首先绕不开的一个字就是:穷。
四川大凉山上的俄亚大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整个村寨只有一条石桥与外界相通,且无法通车。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经济水平落后,生产力低下,与外界交流困难。为了保证人口数量和生育状况,纳西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婚礼形式——“一妻多夫”制。
纳西族的“一妻多夫”制有严格的限制。过去,由于贫困,一些家庭会生养多个孩子以增加劳动力。当这些孩子成年后,家庭无力为每个孩子提供独立的婚姻条件。于是,穷人家会选择找一个合适的女人,提议“伙婚”,即让2到3个亲兄弟与同一个女人结婚。
这种制度避免了家产和资源的外流。例如,如果一个家庭有三个儿子,只有一亩地,分给三个小家庭后,每个家庭只能分到0.33亩地,难以维持生计。而通过“伙婚”,可以确保资源集中使用。
在“伙婚”家庭中,虽然兄弟们共有一个妻子,但每个人都有单独的房间。妻子也会有自己的房间,兄弟们通过放置信物来表明当晚与妻子同房。孩子们对所有父亲都一视同仁,会称呼为“大爸”、“二爸”、“小爸”。
在“一妻多夫”的家庭里,通常由大哥当家做主,负责家庭的重要决策。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低,虽然纳西族保留着“伙婚”文化,但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取代了“重男轻女”的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一妻多夫”制度并非纳西族独有,世界上还有4个国家和地区保留着这种传统婚姻制度。这种独特的婚姻形式,不仅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智慧,也展现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