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到乏味: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艺术争议
完美到乏味: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艺术争议
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以追求理想美而著称,他的画作中充满了完美而和谐的线条与色彩。然而,这种过分追求完美的艺术理念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本文将通过分析安格尔的代表作《泉》和《大宫女》,探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美学特点及其局限性。
安格尔的完美
作为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在描绘美好事物方面堪称一绝。他画作中的每一笔都力求完美,线条优美,色彩精致。在他的画中,你甚至找不到一丝疲惫和倦怠,每一物每一人都是那样的精准和清晰。有时候你都会觉得怎么可以画得这么好,那些用颜料堆砌、人手绘制出来的东西,明明是现实生活中的,却精致的好像超出了庸常的现实。
当然,他画得最好的还是女人。
比如他的浴女系列。这些画中的女人体态纤长、皮肤滑腻,轮廓是那样的流畅,身体的每一寸关节每一寸骨肉都恰到好处,头发丝都真实到无以复加。安格尔的《泉》,应该算达到了艺术理想美的又一次巅峰,不然六十多年后,杜尚也不会拿着起名同为《泉》的那个男性小便池,把艺术的边界问题搞得声势浩大。
杜尚《泉》,1917年
但是,这种过分理想的美,又存在什么问题呢?
美得太过分
新古典主义画中的这些美人,是“金星美学”的代表。金星美学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和谐理想美和平衡性。
雕塑版《泉》,作品by宝工坊,侵删
安格尔《泉》是画家七十多岁时候画完的,是象征“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的最杰出的作品,实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人类普遍赞美的恬静美、抒情美和纯洁美。画中少女堪称永恒无暇,即使身体袒露,却让人觉得她如泉水一般圣洁。这件用玉雕刻的《泉》也许更能传递出这种无暇圣洁的气质:选择纯白色的金华玉来诠释,质地细腻,干净无杂,抛光之后呈现出德化白瓷般的质感,十分漂亮。如此质感,让人不由想起少女那光滑柔嫩的肌肤。
但是,金星美学的一大问题,就是容易过度得甜过头,洛可可就是这类。而安格尔新古典主义,其实也由于那些完美的堆砌,变成了关于完美女性的“符号”,而失去了灵魂和精神。可以说,安格尔画中很多女人,长相、气质甚至打扮,都好像是一模一样的。她们没有自己的身份和个性,她们只有一个共同的代名词:完美女人。
按照司汤达的说法:安格尔的作品是各种美的材料的堆砌,但就是缺少神性。因此,新古典主义画中的女性,像整容医院批量产出的美女,无神无色。不然,安格尔不会继《泉》被杜尚恶搞致敬后,又一幅作品被当做了靶子。
安格尔《大宫女》,1814年
游击队女孩戏仿的《大宫女》-《大都会艺术馆里的女性必须是LUO体吗?》,1919年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达到了鼎盛期。一群女性艺术家于1985年组建了游击队女孩(Guerrilla Girls)。1989年,她们将矛头指向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那些大师级的作品。“女性必须LUO体才配进入大都会博物馆吗?”——伴随着这句著名的质问,她们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当代艺术家中的女性不足5%,但是85%的艺术品中的LUO体都是女性。”这个事实,掀起了当代艺术史上一场著名运动。
而这次恶搞的对象,是安格尔的《大宫女》。
美的永恒追求
因此,安格尔成为了新古典主义运动的最后一个大师。要知道,这场如此美的运动,只他和他的师父两代人就过时了。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运动开始了,安格尔的画被抛在了时代的身后。人们觉得,他的画好枯燥,理想到乏味了。
不过,从几百年后当代人的角度,来否定安格尔画里这种没有灵魂的美人,是一种不地道的偏见。追求极致的美,有什么错呢?
安格尔
也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泉》,以及所有安格尔倾注了完美的那些画中女孩:对线条和细节的过分强调,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作品叙事性的丧失。而叙事性的丧失所带来的意义的抽象和疏离,正是安格尔想要的。
他就是想让艺术回到不问政治、对文人的聒噪不理不睬的自闭状态。在这个远离尘嚣的角落里,他能够全神贯注于一件事:表现女性DONG体之美。
也许对安格尔来说,画那种有个性(有缺陷)的女人,非不能也,实不愿也。美,就够了。
本文原文来自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