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大学课堂:从智能助教到百门课程计划,中国高校掀起教学变革潮
AI赋能大学课堂:从智能助教到百门课程计划,中国高校掀起教学变革潮
萨尔曼·可汗在新书《教育新语》中指出,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教育系统,特别是在大学课堂中。这一观点正在中国多所高校得到印证。教育部首批公布的18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展示了AI在大学教学中的多样化应用。从北京大学的口腔虚拟仿真智慧实验室,到清华大学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再到复旦大学的“AI大课”计划,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大学课堂。
AI助教:个性化学习的得力助手
在东南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智慧AI助教系统正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该系统通过建立课程知识图谱,帮助学生构建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同时,系统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形成精准的学生画像,实现个性化的资源推荐和学习指导。教师则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复旦大学的“AI大课”计划更是雄心勃勃。学校计划在2024-2025学年推出超过100门AI领域课程,涵盖AI通识基础、专业核心、学科进阶和垂域应用等多个层次。其中,AI专业核心课程将构建全校统一的AI专业培养体系,而AI垂域应用课程则邀请产业界和科研院所参与,为学生提供前沿实训课题。
AI赋能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
萨尔曼·可汗在《教育新语》中强调,AI不会取代教师,而是让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和人性化。这一观点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AI助教系统能够处理大量重复性工作,如批改作业、答疑解惑等,使教师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AI+”课堂教学智能评测系统,能够实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培养未来所需的能力
可汗指出,AI时代教育的目标应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能力。复旦大学的“AI大课”计划就体现了这一理念。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AI素养、AI能力和AI创新,鼓励学生探索AI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
例如,“AI药物设计”课程联合新药研发企业,将实际研发问题转化为课程实训内容。学生不仅学习AI制药的前沿进展,还能锻炼使用和优化AI制药工具的能力。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未来展望: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可汗在《教育新语》中预测,AI将为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它不仅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未来,AI将成为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塑造教育的未来。
然而,这一过程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确保AI应用的公平性,如何保护学生数据的隐私,如何培养教师的AI应用能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正如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所说,教育内容和教学范式需要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
AI正在重塑大学课堂,为教育带来新的可能性。正如萨尔曼·可汗所言,我们正站在教育变革的前沿,AI将为教育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