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刘墉VS和珅:清流与浊流的较量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51: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刘墉VS和珅:清流与浊流的较量

乾隆六十年(1795年),八十五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决定禅位给皇十五子颙琰,自己则以太上皇的身份继续掌控朝政。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大清朝政的走向,也影响了两位重量级大臣的命运:一位是权倾朝野的和珅,另一位则是以清廉著称的刘墉。

01

从仕途起点到权力巅峰

和珅的仕途起步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职位——御前侍卫。这个职位在当时人看来,约等于给领导扫办公室的角色。然而,和珅凭借其过人的才华和对乾隆心思的精准把握,迅速崛起。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熟读四书五经,更难得的是,他深谙官场生存之道。一次,乾隆读到一个奏折,提到仓库被盗,随口引用《论语》中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在场众人面面相觑,唯有和珅不紧不慢地接道:“言论在逸,在言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乾隆大为赞赏,从此对和珅另眼相看。

相比之下,刘墉的仕途起点要显赫得多。作为军机大臣刘统勋之子,刘墉自幼便在官场环境中耳濡目染。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考中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侍讲等职。然而,刘墉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父亲的牵连被降级、外放,甚至罢职流放。但刘墉始终坚守清廉正直的为官之道,最终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

02

清廉与贪腐的对决

刘墉和和珅在为官之道上的差异,从他们的具体政绩中可见一斑。刘墉在担任安徽学政时,对当地的捐纳贡监生进行严格审查,对目无法纪的生员予以惩办。在江苏学政任内,他大力整饬科场积弊,革除考场弊病,被当地官员赞为“严肃骏厉,人多畏惮”。在江宁知府任上,刘墉更是以铁腕手段打击奸佞之徒,审理了不少有名的案件,赢得了“当代包拯”的美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和珅在掌管内务府期间,创立了“议罪银”制度。这一制度名义上是给犯错官员改过自新的机会,实则是和珅敛财的工具。许多大臣为了保险起见,纷纷预先缴纳“议罪银”,导致内务府的银库迅速膨胀。据记载,内务府每年的收入高达500万两白银,而当时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3000万两。更有甚者,和珅还利用职权之便,大肆收受贿赂,其家产之巨,令人咋舌。

03

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差异

尽管刘墉和和珅都是乾隆朝的一品大员,但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和珅凭借其卓越的理财能力和对乾隆的忠诚,深得乾隆信任,先后担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等要职,真正做到了位极人臣。而刘墉虽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但从未进入军机处,也就无缘“真宰相”的称号。按照清朝的规定,“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刘墉的仕途高度,终究还是逊色于和珅。

04

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塑造

在民间传说中,刘墉和和珅的形象被进一步放大和定格。刘墉被塑造成一个清廉公正、智慧过人的“刘青天”,而和珅则成为贪婪腐败的代名词。这种形象的塑造,反映了百姓对清官的渴望和对贪腐的痛恨。在《宰相刘罗锅》等影视作品中,刘墉与和珅的对决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然而,历史的真实往往比传说更为复杂。刘墉并非完美无缺,他在和珅当权期间,也曾选择沉默自守,避免正面冲突。而和珅,尽管贪腐行径令人不齿,但其才华和能力却也不容否认。他不仅精通多国语言,还善于理财,为乾隆的奢靡生活提供了坚实的财政支持。

05

历史的终审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太上皇驾崩,嘉庆皇帝终于得以亲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和珅。在刘墉等人的审理下,和珅的二十大罪状被一一揭露,最终被赐死。而刘墉,则因为其清廉正直的品格,得到了嘉庆的信任和重用。

和珅的倒台,固然与其贪腐行为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权力过大,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固。正如一位史学家所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的巨额家产,几乎相当于国库多年的收入,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刘墉与和珅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清流”与“浊流”的历史寓言。刘墉的清廉正直,最终为他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历史的尊重;而和珅的贪婪腐败,虽能风光一时,却终究难逃历史的审判。这段历史,不仅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为官之道的正邪之分,更是一面警钟,提醒后人:清廉是为官之本,贪腐终将自食恶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