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消防员的“魔鬼训练法”:从筷子到叉子的传奇
揭秘消防员的“魔鬼训练法”:从筷子到叉子的传奇
“魔鬼训练法”是上海车站消防救援站自上世纪80年代创立的一种高强度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不仅锻炼了消防员的身体素质,还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这种独特的训练方式吧!
魔鬼训练法的诞生
上世纪80年代,车站消防救援站的官兵们发现,仅靠常规训练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救援任务需求。于是,他们开始尝试一种前所未有的训练方法——“魔鬼训练法”。这种训练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不懂的就学,不精的就练”,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体能。
高强度训练:从筷子到叉子
在车站消防救援站,无论身份、无论岗位、无论新老,每个人都自觉把“优秀”作为最基本的要求。高强度的训练让官兵们双手发抖,连筷子都握不住,但没有人想到把训练强度降下来,干脆直接改用叉子吃饭。这种看似无奈的改变,却成为了他们坚持训练的象征。
创新训练科目:从火场到实验室
为了应对超大城市核心区的消防救援需求,车站消防救援站不断创新训练科目。他们开发了6种火场适应性训练科目和9种典型对象战术操法,针对地震、水域、绳索等不同救援场景设立“一班组一专业”主攻方向。此外,他们还组建了无人机飞手队,开发过压堵漏器、多功能消防安保背心等实用装具。
实战化训练:从理论到应用
车站消防救援站深知,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实战。他们深耕CFBT烟火特性训练,研发了沿街纵深商铺、老式单元楼、垂直筒子楼等“火灾模型屋”。同时,他们还钻研楼梯间水带管理技术、狭小空间架梯技术、复杂空间战术性通风技术等战法,并在总队基层指挥员培训上广泛推广。
成果检验:从训练场到火场
2021年,高丰路某生物科技公司发生火灾。在重型机械无法展开的情况下,车站消防救援站攻坚组仅用18分钟就突破了厚达20厘米的高强度混凝土,打开了至关重要的排烟通道。这一壮举充分展现了“魔鬼训练法”的实战效果。
荣誉见证:从普通到模范
25年来,车站消防救援站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9次、集体三等功31次,荣获省部级及以上荣誉12次、厅局级荣誉66次。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们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和对卓越的不懈追求。
展望未来:从现在到未来
25年的栉风沐雨,赋予了“模范消防中队”的旗帜更光辉的色彩。开启下一个25年,车站消防救援站正满怀信心、擎旗奔跑,继续全力守护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安全。
“魔鬼训练法”不仅是一种训练方法,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它告诉人们,只有通过艰苦的训练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在关键时刻拯救生命、保护财产。让我们向这些默默奉献的消防员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