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能源发电装机量首超煤电,科技创新引领绿色转型
山东新能源发电装机量首超煤电,科技创新引领绿色转型
2024年,山东省新能源发电装机量历史性首次超过煤电,这不仅是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东省在新能源和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发力,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山东省在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根据《山东省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到2027年,山东省将基本建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突破60项以上标志性技术、产品和装备,建成50家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
在风能领域,山东省将突破高性能低成本主轴承、发电机、叶片等核心部件研制,力争具备海上20MW级/陆上12MW级及以上风电整机制造能力。太阳能领域则聚焦高效晶硅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开发光伏组件量产工艺。核能领域则推进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技术升级,加快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技术试验验证。
在氢能领域,山东省计划研发高效率、长寿命电解水制氢装置及关键材料,突破海水制氢、副产氢规模化纯化技术,以及高压氢气储运、固态/液态储氢等技术。到2027年,全省纯氢供应能力将达到10万—20万吨/年,燃料电池产品装机量超过500MW。
科技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山东省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386亿元,同比增长9.4%,这一数字反映出山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如12英寸碳化硅衬底全球首发,全球运力最强固体火箭“引力一号”成功发射,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山河号”投用等。
山东省还积极推进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目前,全省拥有21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居全国首位。此外,山东省还新增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这些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山东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4年,山东省谋划实施1.5万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全方位加强服务保障,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有力支撑了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各部门及地市还全力抓好项目储备,高质量推进招商引资,形成重点项目接续有力、梯次推进的良性循环。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山东省高速公路持续加密扩容,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万列。作为北方地区经济龙头和对外开放要地,重大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融合发展的压舱石。
在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山东省统筹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开发,风电、光伏、氢能、地热等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例如,东营市垦东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将实现年均发电量超10亿千瓦时,集风、光、氢、储、装于一体的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经济发展:总量与质量双提升
在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驱动下,山东省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增长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生产保持向好态势,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从行业看,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40个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97.6%。
外贸方面,山东表现同样亮眼。今年前11个月,山东实现进出口3.0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其中,出口1.87万亿元,增长6.9%。在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山东外贸总体形势稳中有升。
作为沿黄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山东依托港口众多、海铁联运路网发达的优势,加快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山东在国内重要物流枢纽城市积极规划建设内陆港,将出海口搬至沿黄内陆城市的“家门口”。在省内,已有聊城临清、菏泽曹县、枣庄等16个内陆港;在省外,相继布局建设了郑州、西安、太原、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34个内陆港,构建起“立足山东、覆盖沿黄、辐射全国”的内陆港群。
山东省通过积极搭平台、畅通道,逐步形成了东接日韩亚太、西连中亚欧洲、南通东盟南亚、北达蒙俄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各条物流通道的建设,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顺畅流通,有效助力山东加快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未来展望: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山东省在新能源和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投入,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新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山东省有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引领下,山东省将继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山东省还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在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中发挥更大作用。